除了到大陸骨場找大媽幫你採耳,在香港基本上很難找到專門替人清理耳垢的服務。25歲的採耳師Mia笑言,每當提到自己職業,大部份的人都不太明白,「他們第一反應是聽不明我講甚麼,我會再解釋我的工作是幫人撩耳屎。」
Mia三年前大學畢業,主修心理學,副修幼兒教育。畢業後順利被學校聘請當教學助理,原定計劃報讀及修畢教育文憑課程後,就可以安心做老師。因一次為姨甥女檢查耳朵經驗,就令她認識了採耳師這門專業。「有天我獨自在家採耳,讓我的姨甥女看見,於是幫她看看她的耳腔,發現耳洞被一大片耳垢塞住了,再上網搜尋可用甚麼工具,才知道有採耳師這個職業。」
大陸、台灣都有採耳師這個行業,入行者需經過專業訓練。Mia比較過兩地的採耳培訓課程,發現內地部份採耳學院以集團式經營,質素參差,最後決定趁着學校暑假,到台灣報讀採耳課程。去年在台灣逗留了兩個月,花了三萬港元學費,學習分析耳朵的結構,實習使用不同的採耳工具,以及耳道炎、中耳炎或是耳結石等耳朵問題的處理方法,還有洗眼、洗鼻和按摩的技巧,「聽後才發現自己實在是井底之蛙,採耳師並不單止是替人撩耳屎。」
回港後Mia一邊當教學助理,一邊趁假期兼職採耳,簡單採耳一次收費三百八十元,但如果是耳結石,即是一種積聚已久、已經在耳道內硬化了大型耳垢,則每邊耳朵收取五百元。「我的收入算是理想的,每月收入有萬多元至三萬元不等。」香港採耳師不多,競爭不大,生意越來越好,最後她在今年二月索性辭去教學助理一職,全職當採耳師。
為了更了解採耳是甚麼一回事,找來記者Sybil實試。Sybil是油耳,每隔兩三天便以棉花棒清潔耳朵,是自行清耳垢的老手,不過要花錢讓人清,還是頭一遍,「有些興奮又有些緊張,我估挖耳垢會很爽。」
Mia先利用一些毛毛棒輕掃耳朵周遭的皮膚,先讓Sybil適應痕癢的感覺,Mia說當耳挖進入耳道時同樣會讓人痕癢,所以事前需用毛毛棒令客人放鬆。除了戲肉——清理耳垢,Mia更會幫手洗耳和按摩耳朵。最有趣是,Mia其中一樣使用的工具是音叉,當她轉動音叉時,便利用聲音的頻率震動毛毛棒,Mia說:「這樣可以刺激耳膜中的迷走神經,令人更加放鬆。」整個採耳過程約一小時,Sybil的耳屎不算多,但她都大讚過程很爽,「由小至大都沒有找過技師採耳,是第一次有清光所有污垢的感覺。過程中又用音叉,又替耳朵按摩,沒想到會有這麼多體驗,真的好舒服。」
以Sybil為例,耳垢不多的人可以隨心選擇清理耳垢的頻密度,亦無需特別請採耳師幫忙。斯雅是Mia的熟客,每個月都定時定候來採耳,即使Mia沒空,她都會天天自己撩耳朵。斯雅屬於不用恒常清理耳垢的個案,「我純粹是很享受採耳,毛毛棒轉動的時候,我會舒服到渾身起雞皮疙瘩。」這天她來找Mia,剛巧讓Mia發現她因為每天撩耳,令耳道內發炎。Mia亦坦言:「正常的客人不可以經常來找我,最多只可以每月來一次。」因為耳朵有自我清潔能力,正常耳垢可以藉新陳代謝排出,透過咀嚼、張口等動作,都有助排出耳垢。但部份人的耳道比較彎曲、耳垢較黏或太多,會阻礙垢物自行排出,如果耳垢塞滿耳道,更可能會導致耳痛、耳鳴,這些情況才需要定時找採耳師。
Mia指自己不覺得耳垢骯髒,反而每次替客人掏出耳垢,對她來說都是「很療癒」的過程,「教學助理的工作性質很恒常,但試過做採耳後,客人即時給我的回應令我好開心,成功感大得多,亦令我決定轉行。」Mia遇過最難忘的客人,是一位在地盤工作,患有耳結石的客人。「因為他長期在灰塵滾滾的地盤工作,所以他的耳結石是非比尋常地硬,戴上口罩都聞到一些腐壞的氣味。雖然清了三小時,但都無辦法整個清出來,最後要建議他去見專科醫生。」我問Mia:「幫人撩耳屎不怕被取笑嗎?」Mia答:「有些長輩可能會覺得讀完大學去替人採耳是浪費時間,但只要有人有此需要,就能肯定了我工作的價值。」從她的笑容中,我想她應該是做對了選擇。
一個人採耳專門店facebook:SelfEarTime
記者:劉芷晞
攝影:林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