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上周五宣佈制裁11名中港官員,銀行界頓成「磨心」,尤其大型銀行客戶覆蓋廣闊,自然難以避免與制裁官員有業務往來。面對財政部第二輪劍指金融機構的清單即將來臨,即使遵守制裁令或牴觸港區國安法陷入兩難,國際性外資行亦要加快審查並果斷關閉戶口。
渣打禁港官開戶
彭博引述消息報道,渣打及花旗銀行均加強審查客戶工作,前者已禁止被制裁官員開立新賬戶。
渣打發言人對有關查詢不予評論,花旗發言人重申不會就個別客戶情況置評,該行在全球業務所在地,均會定期按集團政策及相關法例檢視客戶名單。
有銀行界人士對本報稱,自美國總統上月中正式簽署《香港自治法》及行政命令,預告將啟動個人及實體制裁名單後,相信各行的風險合規部已展開前期準備工作,到上周官員制裁名單出台,合規部便會按圖索引依程序審查,圈列審核受制裁對象在銀行的賬戶及所有資產,以美元為單位的業務會首當其衝,至於最終是暫停、終止及操作幅度多廣,則視乎各行的國際業務及整體策略考慮;港區國安法實施後,銀行亦要揣摸遵從美國制裁令是否與前者牴觸。
彭博早前引述消息稱,至少一家美資行計劃暫停被制裁人士戶口,另外兩間大型中資行則評估風險承受力及合規要求。彭博其後再補充,花旗正採取行動暫停被制裁官員戶口,渣打亦正審視相關戶口交易活動,並禁止有關官員在該行開辦新賬戶。
金管局發言人重申早前所發指引,謂外國政府實施的單方面制裁舉動,不屬於本港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金融制裁制度一部份,在港沒有法律效力,呼籲認可機構小心評估各種風險,並致力公平對待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