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前日大舉進駐蘋果日報大樓,從新聞直播見到警員於編採部門翻閱記者採訪資料,卻未有出示法庭搜查令,也未有容許律師抵達後方開始搜查。如此踐踏新聞自由和無視法紀的濫權行為,引發香港社會公憤。一時之間,「撐蘋果」之聲不絕於耳,讀者夜半在報攤守候,運到的報紙旋即售罄。不過,新聞自由的抗爭不會一天就結束,如何持續戰鬥是每個香港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香港民意研究計劃自九七以來一直追蹤香港人對新聞自由的評分。回顧數據,以十分為滿分,2012年前的評分一直維持在七至八分之間。到了梁振英擔任特首,評分跌到六至七分之間。來到最近兩年,評分急轉直下,最新本年7月的數字只有4.3分。
從上述數字可見,在香港人眼中,新聞自由的問題既是長年累月而來,近期的崩壞則是變本加厲。過去新聞行業因傳媒擁有權的改變而引發自我審查的質疑,香港人聽在耳中;近期記者在前線採訪被警察針對刁難,甚至因警暴而身體受損,香港人看在眼內。香港的新聞自由正受嚴峻考驗,至今已變得無從否認。
新聞自由是自由與專制之別
新聞自由的重要,在於它是自由與專制之別的試金石。看太平洋彼岸,我們見到美國也有警察濫暴、政府抗疫無能,還有官員疏忽職守等等,有些人很容易便會得出「民主不見得是好東西」的推論。此等推論的核心問題,在於我們能夠知道美國有這些問題,來自美國人所享有新聞自由。在沒有新聞自由的地方,人民連得知壞消息的機會都沒有,一輩子活在泡沫中洋洋得意自以為是,過去的錯誤無從得到正視和糾正,甚至到泡沫終有一天被刺破了也拒絕面對。
這兒得強調一點:好的新聞不一定是「中立」的。在新聞專業的教學中,近年已少提「中立」二字,因為它會帶來很多誤解。例如甲君說外面有下雨,乙君說外面沒有下雨,新聞專業的角色並不是各打五十大板地覆述有人說是也有人說不是,而是走出去調查一下到底有沒有下雨。而當所有媒體都同時說有下雨,並不代表這些媒體就有問題或者「不中立」,關鍵是外面是否真有下雨。
所以,在此風雨飄搖之時,守護新聞自由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新聞,因為有質素的新聞就是新聞自由的目標。讀者的責任,則是回報有質素的新聞。調查真相,講清事情處境脈絡的新聞,多加支持;純標題黨,借社會情緒炒作點擊量的內容農場,不要轉發。好的新聞應該展開問題,而不是終結討論。
差的新聞越來越多,既是因為政權打壓,也來自媒體生態本身的改變。同樣是來自民研的數據,香港人以報紙作為新聞來源的比例,已由20年前的超過七成下降到最新的不足四成;來自互聯網的則由20年前的一成左右升到接近八成,在所有媒體中排名第一。互聯網特別是社交媒體講求網民互動,負面來看對點擊率的追求容易變得淺薄無聊,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壞事變好事,利用互動性來鼓勵公民參與,每人多行一步,把媒體變成另類民主參與平台。
香港人最叻就是消費,不過面對重重打壓,單靠付鈔支持恐怕並不足以撐起新聞自由,還要大家真的每人多行一步。面對主流傳媒空間收窄,有人選擇挺身而出自己做民間記者,近兩年又出現超過十份社區報遍佈港九新界,這些在主流以外的努力同樣需要支持。街坊幫手向他們報料,甚至走出來幫忙派發或者做發行,同樣是在最前線支持新聞自由。
說到底,無非一句話:別讓《蘋果日報》孤單。在可見的將來,專制的打壓恐怕只會越來越強。撐《蘋果》的同時,所有人也要一同強身健體,做個精明的內容消費者和生產者。我們要讓專制知道:就算它把《蘋果》打下去了,還是會有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用其他方法把好新聞延續下去。新聞自由的載體不應只是一份報章,而是社會中的每一個公民。
梁啟智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