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傳媒工作者 - 林海

怎樣才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傳媒工作者 - 林海

近年中國國力顯著上升,單以硬實力對比同時期外國而言,處於百多年來的頂峯。對此,中共官方顯然引以為傲,以之作為政績大肆宣揚,用來證明中共領導的「先進性」和合理性,更高喊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口號。這口號在官方話語中出現頻率極高,使用範圍也甚廣,連中共近月來與外國多番就各種政經矛盾隔空交火,官方拋出的說詞也是「任何國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擋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步伐」,彷彿這是個對外國任何投訴的百搭回應。然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官方雖然喊得多,卻鮮有人解釋其實質含義。究竟中華民族怎樣才算實現「偉大復興」?這是個比「2020建成小康社會」更沒客觀準則可以衡量的目標。

在這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裏,實現是動詞,中華民族是對象,偉大只是形容詞,真正的重點是復興。何謂復興?復興就是以前曾經興盛過,後來因某種原因衰落了,現在要恢「復」往日的「興」盛,謂之復興。既是復興,就當有個參照對象,正如西方文藝復興透過重新挖掘古希臘、羅馬的學術文化成就來助推歐洲文化科技發展,下開啟蒙歲月;那麼中華民族復興要參照的,究竟是何段往日的興盛?

不論是對後世中國乃至西方學界來說,唐代是中華文明的黃金歲月可算是公認的共識。盛唐之繁華強大教人神往,然則中共之「民族復興」是否要以盛唐為參照?但是細察中共之政,卻又與盛唐大相逕庭。

據《貞觀政要》記載,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太宗視殘民為割肉;但中共上下,官員卻多殘民自利之徒,強佔民產、利益輸送的新聞無日無之。《貞觀政要》又載,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曰:「何謂為明君暗君?」魏徵答道:「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唐太宗對他的答案大加讚賞,引以為戒,所以下情得以上達;但如今中共卻要「七不講」、「黨媒姓黨」,甚至連「兩制」的特區也極盡打壓敢言傳媒之能事,決策又揚棄諮詢,因而施政錯漏連連,與民情嚴重脫節。貞觀元年,唐太宗與房玄齡等人討論任官原則時說:「量才授職,務省官員……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奚為?」太宗擇官貴精不貴多;但中共乃至港府卻喜好叠床架屋,廣設冗職,才不稱職者舉目皆是。

衰敗之政妄想復興盛世

此外,盛唐之政與中共之政最大分別在於盛唐開放而中共保守。日人晁衡、韓人崔致遠、阿拉伯人李彥升,均循科舉考核晉身唐代官場;而中共任官首重忠誠,對本國人尚不信任,對香港的海外法官自然要趕盡殺絕。唐代長安文化多元,清真寺、基督教堂的崇拜皆在政府允許之內;而中共文化則強調一元,因此十字架要拆,回教徒更要接受「再教育」。

中共之政與盛唐之政南轅北轍,然則其「民族復興」不以唐為參照,那是要「復興」到何時?觀中共當下之政,閉關鎖國、排外保守、思想箝制、大興文字獄,皆始於明而盛於清,而義和團式戰狼外交更是晚清亡國之象。封閉僵化的明清兩代是中國文明發展停滯而西方快速冒起的時期。中共參照封閉衰敗之政治,妄想復興開放進取之盛世,焉能成功?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