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營養師指,隨街進食固然環境欠佳,在這種環境下進食還會令人不自覺加快進食速度,除增加胃部負擔,大腦亦來不及發出飽腹感訊號,隨時令人進食過量,情況持續恐會導致肥胖。有醫生則認為,政府應提供合規格環境,解決市民夜間搵食難的情況。
速食令人難覺飽腹
營養師魏嘉漣(Karen)分析,進食環境及坐姿並不影響營養吸收,然而,「坐姿唔好,或者喺唔理想嘅地方進食,通常唔會想食好耐,想快啲走,想拿拿聲趕食埋佢!」因而令進食速度加快。
Karen提醒,此舉反而會令人於過度飢餓下食得更多,例如「餐與餐之間你頂唔順,會有衝動想食薯條、雪糕等高脂肪、高糖份嘅食物。」長遠來說反而增加脂肪吸收及出現肥胖風險。
對於街邊開餐,食物伴隨灰塵等污染物,Karen估計對食物並無直接影響,但要留意的是食物若經長時間放置於高溫環境下,會令部份營養素如維他命B及C流失,「呢啲營養素對增加身體抵抗力好重要,特別係呢段時間,疫情下更要增強抵抗力。」
醫學會會長蔡堅指,市民隨街開餐,甚至多人「排排坐」,除有染疫風險,亦可能患上腸胃炎。他解釋,街邊開餐易令食物黏上灰塵、病菌等,市民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後,即使不感染武漢肺炎,亦分分鐘可能患上腸胃炎。蔡堅提醒,市民別誤會躲於街中一角,例如:後巷、後樓梯,可避過染疫風險,「其實嗰啲地方更加唔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