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變觸發第三波 港大:輸入個案引爆HK1 HK2群組

基因突變觸發第三波 
港大:輸入個案引爆HK1 HK2群組

【本報訊】多份醫學研究指出,第三波武漢肺炎疫潮源自輸入個案。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夥拍同系團隊發表最新病毒基因研究,再次證明第三波疫潮與之前兩波無關,並揭露本地個案與輸入個案之間尚有某種未被發現的關連,病毒在港才發展出獨特的基因突變,形成HK1及HK2兩個病毒學上的全新群組。傳染病科醫生認為,若不收緊豁免檢疫,「做一萬次全民檢測都冇用」。
記者︰于健民

最新病毒基因研究由袁國勇及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的團隊撰寫,收集1月22日至7月14日,本港三波疫情共116份武漢肺炎病毒的全基因組。24份首波疫情的樣本均沒有現時主流的D614G基因突變。42份第二波疫情的樣本,31份或73.8%帶有D614G突變。

第三波疫情的50份樣本裡,32份本地個案的病毒基因全屬GR型病毒株,當中29份含D614G突變,並與18宗輸入個案樣本的四宗、6月22日至7月14日發現的菲律賓個案,基因近乎完全相似。但比對發現,29份本地樣本有五個獨一無二、在全球病毒基因資料庫(GISAID)也難以找到的基因突變,當中兩個在菲律賓個案裏也找不到。

團隊認為,本地個案在病毒學上與菲律賓很有關聯,但獨自形成一個巨大群組,命名HK1。

至於剩下的三份本地樣本,來自一個家庭,擁有三個獨特的基因突變,其中兩個在哈薩克輸入的個案也找到,顯示兩者有很大關係;惟獨是C28269T突變,仍未找到類近,故獨立形成另一群組HK2。

研究反映若要撲擊這波疫潮,必須遏止輸入個案,收緊豁免檢疫措施。

「一萬次全民檢測都冇用」

團隊認為,第三波疫潮的樣本,病毒學上與之前兩波的樣本關係極微,這一波疫潮不應該由之前的隱形病人散播。第三波的本地個案與輸入個案的病毒基因雖然非常相似,符合早前理大學者蕭傑恒的發現;但港大研究指出,本地樣本與輸入樣本的病毒基因仍然有「重要分野」,認為兩類個案之間,仍然有某種關連未被發現,需要更多研究。

研究提出,D614G突變能在疫症爆發半年後在港肆虐,受感染者的病毒量又比之前高,可能與夏天溫度、濕度高,影響病毒傳播能力有關,但同樣需要詳細調查。研究又指出,HK1群組樣本,病毒的生存能力明顯較高,有可能是基因突變影響了病毒蛋白的功能。

研究表示,未來需要更多環境、病毒宿主的研究,拆解更多這波疫情的謎團。

雖然本地個案仍然不斷飆升,但研究認為要撲擊這波疫潮,關鍵仍然是源頭控制,邊境口岸、機場必須遏止輸入個案。港人亦要繼續時刻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研究已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發表。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最新研究反映香港尚未找出疫潮爆發的關鍵,爆發源頭亦未必只是局限機組人員或海員,有可能是其他獲豁免檢疫的人,「香港唔會無啦啦有咁嘅病毒,如果政府未搵到,或者未做到嘢,就應該收緊豁免檢疫,如果唔係做一萬次全民檢測都冇用」。

袁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