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裁中港官員11人,證監會和金管局周末同日出稿,金管局以字及內容勇武程度完勝證監。
金管局通函重點有二:(一)外國政府的單方面制裁舉動在香港沒有法律效力;(二)銀行要致力公平待客。
先挑剔一下中文。制裁就梗係單方面,雙方同意的不叫制裁,是協定。英文原用「unilateral sanctions」應譯為「單邊制裁」。後半句「在香港沒有法律效力」就入戲肉了。金管局言下之意,就是叫銀行不應/不用/不要遵守美國頒佈的制裁行動。身為監管機構的金管局竟然白紙黑字叫銀行不要守法,果然有國家撐腰,官威自然強大。
不過官威發完,就要面對現實。銀行在制裁行動擔任的角色,都是以反洗黑錢出發。今次美國制裁中港官員,其實只是「滙豐篤灰孟晚舟2.0」。戚風生上周寫過,反洗錢呢家嘢都是誰大誰惡誰正確。美國若是執意玩到盡,以滙豐為首的國際級金融機構向美帝跪低的機會相當高,下一步就要中斷制裁官員和家人的銀行戶口。
今次中美交鋒玩到去國家級外交層次,金管局對策有限,通函中呼籲銀行要公平待客,更凸顯該局的無能為力。須知道公平待客都只是寫於銀行公會的《實務守則》(Code of Banking Practice),而非金管局用以執行的《銀行業條例》(Banking Ordinance)。換句話講,銀行真是cut咗制裁人士戶口,不公平待客最多只是不理想,可改善,但沒有觸犯法律。一份通函連底牌都揭開讓人看,真箇情何以堪。
戚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