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寸土必爭更能對抗威權政府 - 盧峯

蘋論:寸土必爭更能對抗威權政府 - 盧峯

林鄭政府一手炮製的立法真空問題如何收科,手握大權的人大常委會將在這兩天作決定。以近期北京越來越強硬、越來越不顧港人感受的情勢看,解決「立法機關真空」的方案有可能變成一個DQ泛民議員的圖謀,令泛民主派政團、代表進退兩難,既不願棄守議會讓建制派及政府為所欲為,也不希望成為威權政府的政治花瓶,只扮演點綴的角色。

留守過渡議會對選民負責


的確,留守或杯葛委實是個兩難的處境,就像不少香港市民面對國安惡法及中港政府強權管治時要在去港或留守間掙扎一般,不易下決定。但從寸土必爭原則及保存實力的策略看,泛民議員盡可能留在議會比總辭可取。

首先,今次立法機關出現真空危機及需要成立過渡議會完全是北京及特區政府的政治陰謀,一方面希望扭轉建制派在選舉上的劣勢,另一方面則削弱泛民在議會及民間的力量。事實上若果如期下月6日進行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即使不致像去年11月區議會選舉般兵敗如山倒,但也肯定損失多個議席,讓泛民主派增加在立法會的議席甚至成功過半,令林鄭政府管治權力大受限制。

為了防止泛民35+計劃成功,林鄭及北京才不惜破壞基本法的明確規定,把原本四年一次的立法會選舉押後一年,希望短期內保住建制派在議會的優勢,擋住泛民及民間力量的挑戰。要是泛民政團及代表不參與過渡議會,變相把體制內的硬權力全部放棄,大幅削弱本身的能量與資源,這不但對已成持久戰的抗爭運動不利,更變相為林鄭政府助攻,實在不划算。

此外,泛民主派議員在歷屆立法會選舉包括2016年第六屆立法會都得到最多選民支持,以得票率計一直在六成左右,比建制派的四成要多;要不是政制設計畸形扭曲如長期保留功能組別令建制派佔盡優勢,泛民主派早早已成功取得立法會過半議席,不用籌謀35+的行動。由此可見,泛民主派議員比建制派議員更有資格、更有民意授權在議會包括過渡議會發聲,當權者固然沒理由禠奪他們的議席,議員也不該輕言放棄議席,以貫徹對選民的承諾與責任。

目前威權政府當道,行事「冇規冇矩」輕忽民意,市民更需要有真正民意代表在不同崗位包括區議會、立法會為他們發聲,捍衞他們的權益,盡可能阻止當權者胡作非為。若果泛民主派議員來個總辭棄守議會,不但是在放棄對選民的承諾,還令市民更無助無援。

體制內抗爭不可或缺


有意見認為,反正過渡議會不管如何組成都免不了由建制派主導,泛民主派議員是否留下已無關痛癢,乾脆總辭集中搞民間抗爭更好,並以此進一步暴露中港政府的橫蠻及威權。無疑,泛民主派要在議會成功推動政策或改變政府做法的機會不大,因為建制派在議會穩佔多數。但仔細想清楚就知道,議會早已變成抗爭運動的重要一環,議員、政黨在議會既可發揮牽制政府及建制派的作用,也可以支援民間團體及抗爭者,還可以利用議員、議會的權力要政府提供資料及解釋,把政府及官員的醜態、無能充份展現。

上月的泛民立法會初選,市民選民固然踴躍參與,泛民主派內不同光譜的團體及人士同樣投入,希望爭取機會加入議會。他們的熱情不是因為相信加入議會可以大幅改變政府政策或政治情勢,而是相信市民在議會該有真正的代表,而是明白議會內抗爭是整個鬥爭不可分割放棄的部份。只有結合議會、民間力量,抗爭運動才會更壯大,對威權政府的制衡才能更有效,市民才有更好的保障。

至於以總辭暴露威權政府的不堪現在看來已無必要,因為國際社會經過國安法及押後選舉等事件已清楚看到特區政府的不堪及不要臉,再發動總辭不過強化有關觀感,實際作用不大。倒不如盡量維持在議會的席位與力量,繼續跟當權者寸土必爭。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