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片下的香港(時事評論員) - 劉細良

中美互片下的香港
(時事評論員) - 劉細良

預期之中的美國制裁名單終於公佈,中方官員回應比起港府官員水平高得多,如果真對美國制裁毫不在意,就應擺出一副「唔上心」姿態,黨委書記駱惠寧話自己冇資產在美,但可寄一百蚊畀特朗普作凍結之用,非一般只懂惡言相向的戰狼政治姿態。反觀特區政府這邊,就低B兼小學雞。

話說美國公開他們的個人資料,包括護照號碼、住址等。特首林鄭月娥、政制事務局局長曾國衞,以及不在制裁名單上的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齊聲聲討美方公開官員資料,質疑美方有否違反人權,並聲稱要與私隱專員公署商討行動。但另一方面私隱專員卻承認有關條例並無域外管轄權,只能要求對方以「數據道德」行事。AO訓練是「捉錯處」,糾纏在執行細節之上,為拗而拗,「哦,仲唔斷正」,以為咁樣就足以向香港人顯示美國賊喊捉賊、違反人權。

香港人點睇美國制裁,取決於大家有幾支持林鄭,一個特首在民調中有近五成受訪者比零分,已經唔係不受歡迎咁簡單,而係「仇視」。如何理解這種仇視心態?好簡單,市民想你走,但又冇辦法可以趕你走,於是就變成敵視,電視新聞一見佢講嘢就擰轉頭,朋友碰面一提起佢就鬧。無論政府做多少「好事」,市民唔會有反應,派多一萬,錢照袋但繼續鬧。從政治學角度而言,這種民望崩潰的領導人不可能存在於一個先進的國際城市,而北京一直拒絕政治上止蝕,以為她可戴罪立功!從執行北京政策而言,可能正確,但從維持香港作為一個面向世界的金融中心角度而言,肯定是錯誤。越來越激的香港政策,在在挑戰西方國家。究竟北京有甚麼戰略目標,實在看不到。

制裁會否擴大至全港?

制裁的政治影響,不在於受制裁者個人利益如何受損,而是美國向國際社會正式宣佈一國兩制結束,至於實際打擊面有多大,視乎西方國家會否跟隨,亦取決於會否從個人擴大至影響香港的特殊地位。一國兩制主軸是中共與香港關係,但同時亦有面向國際的一面,因為香港的特殊地位需要北京支持,同時也需國際認可,例如在國際組織內的獨立身份、成員資格,香港獨立的關稅地位、出入口管制、司法制度。大家都在觀望究竟會否由個別官員演變成全面制裁香港?

其實普羅市民又有何能力去實現「攬炒」,自82年前途談判以來,香港人都只是花生友,中英兩國傾完就算,港人無從置喙,到後過渡期英國改變政策,主動權仍在中英兩國手,英方政改方案只有兩年壽命,迎接的是北京委任臨立會。中美關係的崩壞,1972體制走向終結,大家由雙贏變雙搏,香港人,說到底也只是花生友。2019年林鄭處理送中修例觸發的Tipping Point,是有其偶然性,令香港問題成了中美角力的另一戰場,究竟北京會否反制,如驅逐駐港美國領事、制裁在港美企,將攬炒行動升級?相信要等到北戴河會議後才能確定,因為整體對美政策是求和還是開戰,這才是總路線所在。

劉細良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