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各區街市在第三波疫潮均錄得大量確診個案,相繼短暫停業大清洗。沙田街市昨新增一宗初步確診個案,須提早關閉消毒。另外重災區之一的紅磡街市停業兩日大清洗後重開,仍有魚檔檔販冒險除下口罩工作。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經食物環境衞生署篩查後,沙田街市新增一宗初步確診個案,懷疑與一間印尼乾貨檔有關,將繼續追查。食環署宣佈因應近日有初步確診個案與沙田街巿有關連,為保障街市檔戶及市民,該街巿昨提早一小時於下午7時關閉清潔消毒,預計需時四小時。
本報記者昨傍晚到沙田街市了解,涉及初步確診個案的印尼乾貨檔位於地下,旁邊有濕貨檔繼續營業,仍有不少人買餸。據檔販指,食環署大約三日前為各檔檔販做深喉唾液測試,該檔口昨日關閉,門外貼上告示指已消毒清潔。
沙田街市菜販阿橋說,病毒避無可避,沒有因而縮短營業時間,她已戴上眼罩和口罩防疫,「做足㗎啦,無可避免,你個特首做得唔好都冇辦法。(街坊)個個掛住嗱嗱聲嚟買餸、嗱嗱聲走,生意都有啲影響。」
紅磡街市重開 魚販除罩
至今錄得13宗確診個案的紅磡街市,經兩日停業大清洗後昨早重開。現場所見,仍有魚檔檔販工作時冒險除下口罩,街市各出入口均有食環署職員駐守,進入人士須量度體溫、戴口罩,並使用酒精搓手液潔手後始獲放行。買餸的街坊都加強防護裝備,包括帶上護目鏡和「雙重口罩」防疫。
紅磡街市重開首日,只有約一半檔口營業。經營魚檔20年的「開記海鮮」老闆鄭先生說,街市停業影響生計令他失眠,停業亦令本來新鮮的活魚變成死魚,惟有趁早賤價賣魚,損失九成利潤。黃埔街坊李女士說,近日外出都會戴上護目鏡和口罩,認為紅磡街市經過清洗後,衞生有改善,但憂慮稍後全面恢復營業後會故態復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