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沒奧運的奧運年感觸良多 - 伍家謙

SUNDAY:沒奧運的奧運年感觸良多 - 伍家謙

社交平台的「當年今日」真是個非常好的功能。回頭看看當天那個自己所做過的、寫過的、經歷過的,總有感受;喜事重溫甜美,即使傷心事,也算是痛定思痛的機會,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畢竟,那些人和事都真真切切在你的人生出現過。

每隔四年的夏天,又到奧運時。近幾天的回顧,都與這項世上最大型綜合運動會有關。這兩個星期本來我們都在全城運動氣氛之中浸淫,透過電視甚至親赴東京欣賞運動員爭金奪銀,緊張地關注香港代表們的表現。奈何疫情來襲,連離家吃晚飯都有困難,希望來年真的可以如期舉行吧。在這個沒有奧運的「奧運年」中回顧自己以往採訪國際體壇的點滴,難免感觸良多。

我曾經現場採訪過兩屆奧運會,對2012年倫敦一屆特別深刻。主要原因,是港將成績出色。單車代表李慧詩摘銅一刻,我身處現場,至今依然被那種興奮感動記憶猶新;記得該場比賽之金銀牌得主分別為英國及中國選手,兩面國旗連同香港特區區旗一同緩緩升上單車場館天花板,對我而言是個非常深刻的畫面,感慨萬千;同屆葉姵延殺入羽毛球女單八強,和男女「乒團」一樣,與獎牌似近還遠;倫敦奧運大事多,費達拿於男單決賽不敵梅禮,劉翔於奧運賽場再度失手,印象深刻。

把之對比08年北京一屆,看到的是本港市民對運動關注焦點的強烈轉變。記得北京成功申辦奧運後隔天的報章頭條標題嗎?有用「北京贏了」,更多的是用「我們贏了」;當時,中國運動員奪金,在獎牌榜上越排越高,「超英趕美」,與有榮焉;如今世情大大不同,我們都知道要更關注香港運動員。到底是甚麼時候發生的轉變?大概沒有一個明顯的時間點,那是一個緩慢的累積過程;總之,世上沒有事情是無緣無故,你我都清楚。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