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廣播處長吳錫輝邀請吾友蔣志光做他飲食節目嘉賓,阿蔣一向低調,加上為社會近況心情欠佳,婉拒。輝哥倍添誠意,陳辭真摯,阿蔣終於感動答應,說:「多幾個像輝哥的高層,香港媒體就好好了。」輝哥道:「想人幫手,當然要懇切。」阿蔣搖頭道:「並非個個高層願意。你退休高官肯這樣對待我小角色,胸襟令人佩服。」
說白些,就是三顧草廬。
我笑蔣志光,禮賢下士四字,夠累死人。唐朝李白閒雲野鶴,卻因為永王璘禮賢下士,甘心投入其幕府,還寫〈永王東巡歌〉曰:「長風一掃胡塵淨,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璘謀反,李白險些陪喪命。明朝唐伯虎閒雲野鶴,卻因為寧王禮賢下士,甘心投入其幕府,寧王謀反,唐伯虎也險些陪喪命。
不過,大部份例子美滿,最經典劉備與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存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我和阿蔣都喜歡〈出師表〉,記得他曾經反問我:「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帶過兵未?」當然未,廿七歲農夫。蔣志光嘆道:「這才是劉備難得之處。如果諸葛亮本身已經做軍師,頂多叫挖角,怎叫知遇之恩?劉備慧眼識農夫,諸葛亮這才『由是感激』。」
千古佳話。時至今日,帶齊履歷填齊表格面試,換來「返屋企等消息」,獲聘,也是冰冰冷冷講吓僱傭條款。諸葛亮有和劉備討價還價辭職要幾個月通知嗎?只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禮賢下士這麼難?照計,零成本,何樂而不為?現代觀念卻是,你打工求財,畀足錢你就得,貨銀兩訖,何必惺惺作態?
真的嗎?即使套用經濟學原理,我也能證明禮賢下士的重要──以為人打工只為錢?錢本身無用,用來買滿足感,可以是碟頭飯,可以是衣服,更可以是尊重(身份象徵之類的產品)。讓員工出糧去買身份象徵,何不在出糧之外直接給他/她尊重?人與人之間需要潤滑劑。
扯遠了,也就吳錫輝誠邀蔣志光一次罷了。可笑特區高官,莫講潤滑劑,日日為市民火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