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下一個五年計劃的五大目標,集中資源在精英足球,改革青年聯賽和代表隊訓練,目光放在2034世界盃。當中青年聯賽分兩組,精英組致力集中能力較好、香港代表隊球員等,而參與精英聯賽的球會則相信以港超球會為先,他們亦會得到更多資源,如租借球場等。
超級青年聯賽的概念本來是好的,把資源投放在精英球員上,提升精英聯賽的競爭性,不少外國聯賽也有類似的制度,然而要在香港執行,應會遇上不同程度的困難。首先,如何界定精英球員?精英和普通聯賽的差距又是多少?最大的影響就是球員會湧到能踢精英聯賽的球會作篩選,但亦未確保好球員都能留在精英聯賽,因此不少滄海遺珠未被選中而跌落普通聯賽,而代表隊教練又只集中觀看精英聯賽,加上青少年發展的轉變可以很大,恐怕會出現精英聯賽的球員不夠精英,有潛質的遺珠又被扼殺。
再者現時不少青訓具質素的球會如南華、車路士足球學校等都並非港超球隊,此精英聯賽有機會令他們悉心培養的青苗流失,又或是出現港足常見的「跟隊走」,為踢精英聯賽,整批球員跟隨教練到另一球會,完全推翻青訓的意義。變相,有資源的球隊會更有資源並「更強」,但卻犧牲了中層和底層的球隊,亦未知會否製造另一斷層和差距,實未必為上計。
陳婉婷
前亞洲足協最佳女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