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上月發生泥頭車輾斃九旬婦意外,外界再度關注泥頭車行車安全,有業界承認該行業不受疫情影響,收入穩定,吸引不少新手入行,然而行內奉行「跑馬仔」制度,變相催迫司機「揸快少少走多轉」,本報直擊重型車出入熱點將軍澳環保大道及屯門龍門路,發現不打燈切線、衝燈等問題持續,最誇張一小時內有七車先後衝紅燈,視行人及駕駛者安全如無物。
根據土木工程署最新文件,單是前往將軍澳137區填料庫的重型車,今年5至6月,日均達到1,100架次,當中九成半為泥頭車,有行內人士估計以每轉平均約500元收費計算,填料庫逢周一至周六開放,每月26日便衍生至少1,430萬元生意,還未計屯門38區填料區,以及運往三跑填海等運送工作。
多勞多得誘發鬥快文化
「一個月20,000蚊(收入)已經係基本盤,如果一日跑多一轉,一個月又多幾千蚊收入!」泥頭車司機協會總幹事陳三才表示,泥頭車受惠政府幹線工程穩定的情況下,司機生計不受疫情影響,長做長有,吸引近期減薪裁員的物流及旅巴司機轉行。
他指,業界存在「掛牌」及「跑馬仔」兩種制度,前者按更表輪流工作,後者多勞多得,每日多走一轉車,便可與公司拆佣分成,然而「走多轉賺多水」形成鬥快文化,新入行或南亞裔司機尤甚。
有業內人士透露,現時不少工程公司與司機簽訂合同,由公司買車,司機負責掛牌及供款,迫使司機勤力上班,「揸公司車得日薪可以懶懶閒,自己車走少轉會無錢。」加上泥頭車行業近年奉行類似Uber的搶單制,地盤或工程公司向開工司機公佈當日運泥單數,無形增加司機心理壓力,盡量趕在堆填區或地盤收工前多做幾單。
上月9日,一輛泥頭車沿香港仔水塘行駛,至近香港仔大道時,輾過一名90歲婆婆,54歲姓譚司機聲稱不知道撞倒女途人,至將軍澳被警方追截及拘捕帶往警署,婆婆經送院後傷重不治。據了解,涉事司機便是負責供車的車主。
超載 衝燈 切線成禍因
本報連日視察發現泥頭車問題持續,以環保大道近石角道交界及近駿日街近大赤沙消防局對開兩個十字路口為例,記者先後在下午一小時站崗觀察,至少逾百部泥頭車經過,部分泥頭車尾斗漏出泥漿,沿路滴至路邊,亦有不少夾斗泥頭車及重型貨車盛載廢料容量過多,有司機用木板堆高四邊斗門,增加容載量,甚至有司機未有將怪爪收好,伸出斗外範圍,一旦急煞易生危險。
下午5至6時,先後有一輛工程車及泥頭車高速於環保大道與駿日街十字路口衝紅燈,隨時釀成嚴重車禍。上址於今年5月16日曾有兩輛泥頭車首尾相撞,後車一名52歲男司機手腳受傷送院,初步不排除後車車速過快,在前車燈位收慢後來不及煞車肇禍。
屯門龍門路情況更為嚴重,記者下午2至3時站在龍門路近公眾堆填區對開路口觀察,至少七部泥頭車涉衝紅燈,平均8.5分鐘內衝一次燈,萬一有行人經過不堪設想。
西貢區議員方國珊稱,嚴重關注泥頭車行車安全問題,尤其是環保大道一帶屬民居與填料庫的混合體,泥頭車不打燈切線,甚至超速衝燈及載貨不穩,均對道路使用者構成危險,威脅區內6萬名居民生命安全,「前年有貨車喺環保大道反車跌氧氣樽,若然有保母車或其他私家車尾隨被壓,肯定係一場災難。」她促請政府正視問題,減低重型重進出民居要道的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