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訪問逾萬市民 研究抗暴抗疫影響 74%人抑鬱 青年最嚴重

港大訪問逾萬市民 研究抗暴抗疫影響 
74%人抑鬱 青年最嚴重

【武肺再爆發】
【本報訊】林鄭政府無能管治下,港人經歷多災多難一年,反修例運動未完,又遇上武漢肺炎疫情爆發。港大一項最新調查發現,逾萬名受訪市民中分別有逾七成及四成出現抑鬱或中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其中36%人更同時出現兩種症狀,情況值得關注。學者指最受影響群組為24歲或以下年輕人,擔心他們即使出問題亦不敢求助,「例如被捕、參與過行動,呢啲年輕人敢唔敢去求助?佢問到我啲醫療紀錄會點呢,會唔會被暴露出嚟?令人未必敢求助。」

港大今年2月至7月以電話問卷訪問逾1.1萬人,發現在持續的疫情及社會事件影響下,分別有近74%及41%受訪者出現中至高度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狀,36.4%人更同時出現兩種症狀。24歲或以下群組不論出現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狀,指數均較其他年齡層高,分別達到49.6%及45.6%,25至44歲群組為36.8%及36.9%,45歲或以上群組為20%及31.3%。研究亦發現66.7%受訪者憂慮個人前途,近53%人因缺乏防疫物資感到壓力,近12%憂慮要做高危工作。

同時現創傷後壓力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指,社會事件、疫症流行及個人生活,均持續影響大眾精神健康,相關因素互相影響及累積,若長期壓抑或演變成疾病。他解釋,15至25歲年輕人正值腦部「大轉型」,本來就較易思考生命意義和理想,過去社會運動正挑戰着這些思考,加上外來壓力源頭多,容易接觸創傷性事件,誘發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狀,應謹慎處理,「好多成年後嘅精神問題,都係喺15至25歲呢段時間發展出嚟」。

陳建議受影響市民或年輕人,需明白社會大環境或存在許多不能控制的情況,造成無助感,但日常生活當中仍有學業、事業或興趣等許多可控制範疇,「唔係叫大家忘記外面嘅世界,係要多啲參與返可控制嘅事」。

拒信政府不敢求助

他指政府應認知到相關情況,但現時最大困難是信任問題,「好多最distressed(受壓)嘅人未必去求助求診,(佢哋)整體上對公營機構嘅信任度喺過去一年打咗折扣,要重建返個信心……一啲壓力好大嘅事件如被捕、參與過行動,呢啲年輕人敢唔敢去求助?佢問到我啲醫療紀錄會點呢,會唔會被暴露出嚟?喺空氣度充滿住呢啲問題,令人未必敢求助。」他認為政府及各公營社福機構,必須讓有醫療需要的人知道其私隱會獲全面保障,才能恢復年輕人求助的信心。他指香港政局轉變得快,料會持續影響港人精神健康,需長期關注及嘗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