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冷戰 不一樣的香港 自由撰稿人 - 陳雅明

不一樣的冷戰 不一樣的香港 
自由撰稿人 - 陳雅明

近日有美國國會資深議員發聲明提到「今天我們都是香港人」。這是出自1963年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到訪西柏林時發表演說中的一句名言:「我是柏林人。」不少人把現時的國際形勢比作1950年代冷戰,實際上這是不恰當的比喻,除了沒有兩大實力相稱的陣營對壘外,單從中國的外交策略角度出發,50年代中國在國際大形勢下的對港政策,也遠勝現時的戰狼外交。

我們能從《冷戰與香港——英美關係1949-1957》找到對照冷戰與現狀的頭緒,這是一本極少數論述冷戰期間香港在中英美三國外交關係中角色的著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一份香港本地報紙指出:「中國共產黨正在敲香港的大門,無人能確切預測前景如何,也不知道他們會持甚麼態度。」因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香港家門前成立,從此中國因素成為影響香港前途的關鍵,而英國也不得不在管治香港時考慮平衡中美的利益,以及時刻受到中國的軍事威脅。進入50年代冷戰,儘管面對西方自由主義陣營的圍堵,中國仍然不打算收回香港,因為這合乎中國的戰略利益。

中共決意維持香港現狀,甚至連蘇聯也動搖不了。毛澤東在1950年代初到訪莫斯科談判中蘇聯盟時,史太林說「這個城市(香港)有許多帝國主義間諜」,試圖慫恿毛澤東奪取香港。其實,史太林關注的不是鏟除香港的帝國主義勢力,而是中美關係有機會正常化。在1950年1月,英國在外交上承認北京。史太林擔心美國也會嘗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觸,藉此令毛澤東背棄莫斯科。史太林的盤算是,如果中國攻打香港,美國會馳援英國,這樣就能阻撓北京與華盛頓之間可能發展的聯繫。然而,毛澤東決心不去碰香港。

中共自毀寶貴資產

韓戰爆發以後,周恩來在接見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時說:「香港是大英帝國在遠東政治經濟勢力範圍的象徵」,但是英國和美國之間有「矛盾和鬥爭」。把香港留在英國人手上,中國共產黨反而能夠「主動」,並可以「擴大和利用英美在遠東問題上對華政策的矛盾」。此外,香港是中國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突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我國實行封鎖禁運的前沿陣地」。

周恩來強調,要認識維持香港現狀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簡言之,中共對香港政策的基本原則,就是後來所稱的「長期打算,充份利用」。

面對國際冷戰形勢,周恩來的外交政策是務實而柔軟的,領土主權在國際戰略部署中屈居次要。相反,現在中共以戰狼外交為主軸,在香港強推國安法,不斷加強打壓香港的民主自由,結果卻是國際上形成圍堵中國的共識。難怪有人說可以主動攬炒的只有中共而不是其他人。本來希望與中國改善關係的日本,在領導G7發表聯合聲明勸阻中共通過港區國安法不果後,執政自民黨內的抗中意識更趨強烈。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持中立的瑞士,近日也主動發聲,若中國堅持新路線,西方世界將更果斷回應。與中國經濟利益密切的德國,在國內也形成反中主流民意,越來越多德國人不滿默克爾的對中政策,對中強硬的綠黨支持度卻越來越高。

現實上,除了毀滅一個國際自由港,中國的戰狼外交最終在國際戰略上到底能獲得甚麼呢?

陳雅明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