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藉5G進軍全球遭封殺 轉谷內需 習總推動「鎖國經濟」

財經專題:藉5G進軍全球遭封殺 
轉谷內需 習總推動「鎖國經濟」

習近平頻頻提出「內循環」概念撐經濟,企圖如美國般、國內七成GDP可由內需貢獻。惟自西方國家與中國割裂,中國高科技發展遭打壓,靠內地5G、AI進軍全球,賺取龐大利潤的野心破滅;加上西方鼓勵企業將生產線遷離中國,吸納龐大勞動力的低技術產業撤走。低端、高端產業都沒有發展空間,有學者認為,高失業率會是社會不穩的計時炸彈,甚至會導致中國以更高壓管治,邁向「北韓化」般閉關鎖國。

習近平提出內地經濟要走「內循環」,簡單來說即是內銷,其實只是新瓶舊酒。每每內地經濟轉差,就有「出口轉內銷」的說法,但往績未有一次成功。

最近內地公佈GDP中,消費方面下跌3.8%,顯示國民未有消費信心;總理李克強早前曾唱反調,指「關起門來搞發展是行不通」,又指中國有6億人的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以下,連租屋都有問題,內循環無疑是緣木求魚。

內循環之說源自中西方的緊張氣氛,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偉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向本報表示,現時中美局勢非常緊張,正值大選,美國一定加大打壓力度;習近平亦是強硬派,故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很大,「中國軍機經常飛去台海,美國偵察機又接近中國邊境,兩邊都準備可以打交」。

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會以高壓管治維穩,邁向「北韓化」般閉關鎖國。

外資撤廠 失業率勢升

即使能避免「熱戰」,西方社會與印太區已對中國形成包圍網,必然會逐步與中國在經貿上脫鈎。孔誥烽表示:「疫情之後,除醫療物質外,其他商品都減少由中國買。」而且與中國做生意的風險已越來越高,各國企業都在評估風險,「政治風險越來越大,又要面對山寨問題、成本上升,所以工廠數字會持續減少」。

工廠逐步撤出,對中國的危機不單是GDP,更大影響是就業率,「因為中國非農化,吸收最多勞工的就是工廠;如今內地聲稱失業率只有5.7%,但事實肯定更高,否則唔會話要人返鄉,中共最擔心呢班人會造反」。

低端產業發展不成,內地大力發展的高端產業,受西方打壓下亦開始無以為繼;內地2018年數據,中國有兩成高科技企業由境外全資或合資,聘用了行業約四成員工,佔四成二營業收入、六成二出口。

由於必要的高性能晶片被禁,未來估計可產出以10億元計人民幣的5G系統無法輸出全球,阻斷新經濟動力;早前中芯國際回A股上市集資,希望加快自家製作,但香港科技大學納米系統製造實驗所副所長李貽昆指,「在美國政府強力干預下,中芯未來五年都不可能超越台積電;其中包含技術及研發成本問題。最關鍵技術極紫外光光刻機、內地短期內不可能研製;加上半導體工程師薪金比不上百度、騰訊等科企,令人才短缺」。

高壓統治 邁向北韓化

高科技難以發展及外資撤離下,孔誥烽指出中國已無經濟增長動力;而基層收入未有提升,以至十多年仍不能谷起內需。中國近10年GDP都是靠大白象基建帶動,「今次放水幅度,比起2010年4萬億元方案更大,但都只係谷到少少,惟有繼續起大白象工程」。

孔誥烽認為,當經濟環境不斷惡化,習近平為維穩,會以高壓管治,「到最後就閉關鎖國,完全有可能發生北韓化現象」。能否改變,就視乎國內權貴能否給予政府壓力,改變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