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偉大祖國派員協助香港抗疫,兵分兩路加大檢測量和協助興建臨時醫療設施。內地方艙醫院支援隊成員之一、設計師謝琥昨於微信發文,指已開始設計香港「方艙醫院」,並以內地雷神山醫院為標準。惟根據內地傳媒及官方報道,不少方艙醫院放滿密密麻麻的病床,沒有任何間隔,也曾被質疑有交叉感染風險。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余慧明質疑內地方艙醫院規格較亞博館現時的社區治療設施更低,料難符合香港標準。
據悉,支援隊將協助本港興建至少一間臨時醫院,選址為亞博館二期用地,預計提供數百間病房,料不接收重症患者,啟德兒童醫院附近一幅用地亦可考慮興建臨時醫院,或建造臨時實驗室或其他檢測設施。本港傳媒引述消息指,臨時醫院規格將比醫管局社區治療設施高,傾向設獨立房間及負壓設施。至於亞博館現有展館,有關方面亦正研究改建。
傳設計方案已完成
支援隊成員之一、設計師謝琥昨於微信發文,指早於7月29日、即國家衞健委會公佈消息前三日獲通知,開始設計香港「方艙醫院」,組成涵蓋建築、結構、排水、電氣等專業設計團隊,以內地雷神山醫院為標準,團隊將24小時提供支持,由於中港兩地法制不同,須再與港府商討。
文中又透露將改建亞博館展館為「香港方艙」,採用「潔污分區分離」、「三區兩通道」等設計,盡可能將場館原有功能作最少改變,惟未有提及屬意改建哪個展館。內地《人民網》報道,「香港方艙醫院」設計方案已完成,包括曾負責設計武漢雷神山醫院、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及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的專家已來港。
內地方艙醫院一直被質疑病人密集、間隔不足,如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是內地首批最大規模的方艙醫院,有約1,460張病床。若單從外貌看,A區像是用木板將場地劃分為不同小區,一行有10名病人,病人之間沒有任何間隔,B區病床更設有上下舖的碌架床。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設有約800張病床,病床亦放得密密麻麻,增加院內病患和醫護交叉感染風險。
余慧明:料難符合港標準
內地規格較高的方艙醫院,或算是雷神山醫院。國家衞健委指雷神山醫院共有1,500張病床,分為重症醫學科病區、嚴重症病區及普通病區,除重症病區外,病房均為2人間;設有一間手術室及其他診斷儀器等。
余慧明質疑內地方艙醫院的規格較亞博館社區治療設施規格更低,「擺晒啲病床喺度,連獨立病格都唔係」,造成交叉感染風險,若依照內地方艙醫院經驗興建香港臨時醫院,料難符合香港標準,更擔心內地專家需時了解香港標準和需要,需時磨合和遷就,最終因快得慢,倒不如由熟悉香港醫院的本地人員負責,效率更高。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暫難評論香港方艙醫院的成效或感染控制水平等,認為即使內地專家來港協助,香港醫管局專家或相關部門也需參與,確保符合香港標準。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昨指,未接獲與內地方面開會的消息,但承認「有睇緊唔同其他地方」,指局方「度度都有機會睇到,唔係揀一個地點,都要睇吓設施同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