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經營本港崇光百貨的利福國際(1212)昨日公佈截至6月底止中期業績,期內盈轉虧,蝕2.27億元,為2004年上市以來首次「見紅」;每股虧損0.151元,不派中期息。本港疫情爆發打擊消費意欲,期內銅鑼灣崇光旗艦店銷售收入大插近五成;尖沙嘴崇光銷售額急挫逾七成;作為集團增長引擎的啟德商業地亦工程延誤。利福昨收報6.39元,升2.6%;年初至今則累跌28.5%。
期內崇光門市人流大減,令百貨店業務收入按年跌55.2%至9.42億元,從自營、銷售後訂單及特許專櫃銷售產生的總銷售所得款項減少53.5%至26.31億元。集團執行董事劉今蟾表示,疫情何時結束存在巨大不確定性,加上隨之而來的經濟問題,削弱消費意欲及打擊營商信心,對香港零售業下半年前景非常悲觀。集團看不到短期內有改善,亦無法預見何時復蘇。
期內銅鑼灣崇光客流量跌46%,逗留購買比率則升5.8百分點至40.1%。該店的平均每宗交易額(不包括自崇光超市交易)減少5.9%至1,403元。尖沙嘴崇光的營運狀況與銅鑼灣崇光類似,前者亦於若干期間縮短營業時間,導致期內客流量及逗留購買比率雙雙下跌。零售環境轉差亦令廣告需求偏軟,集團於銅鑼灣崇光外牆的戶外廣告屏幕之廣告收入,按年跌逾五成。
啟德商業項目延誤
利福於2016年以近73.9億元投得啟德首幅商業地,項目被市場視為日後業務的增長引擎。業績報告披露,該項目的建築工程因疫情持續而出現延誤,惟地基工程已大致完成,目標在2023年之前完成項目。
集團於啟德地皮將發展成兩幢商業大廈,作零售及辦公室用途,構成雙子塔式地標。當中零售部份包括一間巨型百貨店;辦公室除了自用,部份亦將出租增加收入。項目總樓面106萬平方呎。該地皮為集團主席「細劉」劉鑾鴻首次投地,結果一出手便中標;當時中標的樓面呎價為6,733元,屬市場預期下限。當時有分析指利福以超值價「攞地」,項目亦成為近年投資界看好利褔的其中一個原因。
不過,由去年初開始,啟德商業用地已錄得「三收回、一撻訂」慘況,反映發展商對市況取態審慎,出手與政府計價有重大出入。總計啟德區先後推出6幅商業地,至今僅售出3幅。按市場對該地段前景的取態,啟德要發展成為九龍東核心核心商業區的大計恐難以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