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行說「父母生我,沒問過我同意啊。」然後呢?又何止呢?姓名是父母在子女還沒表態能力時,就已經決定的,長大後有了自己看法,如果總是覺得不自在,或者想跟自己的氣質不合,如果改了,會不會辜負了父母在取名時寄予的厚望?
宋朝蘇氏一門三傑,蘇洵為蘇軾蘇轍兩兄弟取名,皆從車字旁,「軾」是從前轎車座位前的橫木,供扶手憑欄望景之用,乘客頭伸出來遠望,果然性格張揚,相比弟弟蘇轍,「轍」則只是車輪留下的軌跡,車過風吹無痕,弟弟低調多了。結果二人日後命運跟名字暗合,其實不是蘇洵懂神預測,這名字是在他們少年時才正名。蘇洵在《名二子說》交代心跡,個性外揚會讓蘇軾有所發揮,可是擔心會招惹是非,「吾懼汝之不外飾也」,連字「子瞻」都給他起了,在車軾上瞻望也得瞻前顧後,弟弟為人內斂懂忍讓,果然車翻了也跟軌跡無關,遂替他取字「子由」,「由」者,跟着人家就好了。不過,如果蘇軾還嫌不夠,在黃州面東的山坡種下了個竹林,古人還可以自己名號自己起,從此後世人認蘇東坡這名號,多於蘇軾。
一個時代一方水土有不同名字風潮,憑名字大概可知台灣香港大陸的味道。且看現在成為大罪人的令計劃,其父親令狐野,為緊跟當時號召,有家族為祖國添磚加瓦,清一色貢獻的意味:令計劃、令方針、令政策、令完成、令狐路線。這才是原汁原味中國風。試想想自己名字叫政策、方針,一個無形的黨字壓肩上,活得何等沈重。我不懂姓名學,瞎猜的話,可能是黨國味道弄得划不來,計劃方針政策完成,什麼都你一家擔起,鋒芒太露,1992年有神棍預言:建設祖國,「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不過新意思在那裏並不受歡迎,重點是「但是路線可能要問問何事」啊。
本人本名叫「偉文」,可是我堅決不信,當初雙親有對我抱以賣文字為生的念頭,我出生時大躍進剛剛結束,姓毛的地位不穩,開始大批鬥,文人依然命運多舛,也不知道父母怎麼想的,「偉大文字」或「偉大文人」都擔不起,當不得。我寧願是「長得偉岸的斯文人」就好了。
有了「林夕」這筆名後,吾母曾有意見:「為什麼要連姓都改掉」,大有埋怨不孝之餘音,我跟她說:「這樣好,神秘一點,有什麼事,可以跟偉文無關。」皇太后大人遂無言默許。
我叫「偉文」,無論偉與不偉,即使是上班期間的工作性質,也離不開文字。偉哉,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