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題:意識形態戰添子彈 美熱炒「中共類納粹論」

兩岸專題:意識形態戰添子彈 
美熱炒「中共類納粹論」

美國高層官員近月接連就中國政策發表強硬演說,向華大打意識形態戰。國務卿蓬佩奧上月在公開演說狠批習近平治下的中共政權為「新暴政」,英國更有猶太人團體把中國政府對待維吾爾人的手法與當年納粹德國對待猶太人類比;而在愛沙尼亞、澳洲和印度等亦有政治人物發表類似言論。追本溯源,「中共類納粹論」早在2008年已經出現,有論者認為在政體、經濟發展、國家崛起、外交以至擴張行為上,今天的中國皆與1930年代納粹德國有相似之處。有學者認為,類似比喻越來越流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難辭其咎。

習近平的強硬手段,令外國不少政客將之與納粹畫上等號。

上年於香港各大小街頭抗爭運動中,均出現過反赤納粹的旗幟。

從早前BBC主持質詢劉曉明的片段中,可發現片中的人被鎖上手銬及蒙上眼睛。

網上近日再次熱傳,一段據稱在新疆某火車站拍攝的短片,上百名被蒙眼和雙手被綁的維吾爾人被集體帶上火車。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出席英國廣播公司(BBC)節目,被主持人質問發生何事時稱這可能是「押解囚犯」。英國猶太人代表委員會在節目播出後致函劉曉明,對維吾爾族人權問題表示關注,並把情況與當年納粹集中營類比,「例如人們被強制塞進火車、信仰宗教的男性鬍子遭人修剪、女子被實施絕育,都浮現出集中營的猙獰鬼相。」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韋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形容,首次有猶太人團體以書面提出「中共類納粹」的指控甚為爆炸性:「畢竟以往始終有些忌諱,因為這可能會被指亂用猶太人的民族傷痛來作比喻,並不適當。」他指成立於1760年的英國猶太人代表委員會是當地老牌的反對排猶主義民族平權團體,言論素有公信力,「現在用這麼重的字眼來講中國維人的狀況,中共會頗尷尬。」

另一片段裏,大批人被逐一拖上火車,目的地不詳。

台海和南海將會是觸發熱戰的地方。

戰狼式外交 迫令國際覺醒

「其實外國輿論用納粹來比喻中國,可謂『閒過立秋』。」孔誥烽稱,大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行前夕,西方已有評論把中國與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的納粹政權類比。「一個有很多侵犯人權紀錄的專權國家舉辦奧運會,但很多西方國家政要卻把這些問題視而不見,一起出席開幕典禮,衣香鬢影。」而在人權問題以外,被視為對美國特朗普政府外交戰略有相當影響的保守派網媒創辦人班農,2017年9月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把中國當下的「極端民族主義」與1930年的納粹黨上台前夕的德國類比。到今年6月,蓬佩奧接受右翼網媒The Daily Caller訪問時指,北京直接為香港制訂《國安法》違反了當年與英國所作的承諾,手法恍如二次大戰時期德國違反與英國的承諾發動歐戰。

「中共類納粹論」近期再次被熱炒,孔誥烽認為首要原因還是中國政府對新疆維族人的迫害。「集中營囚禁和維人被大規模地送上火車,還有越來越多產自新疆的產品,都被揭發是由被囚維族勞工生產,這與當年納粹大屠殺前的做法相似。強迫絕育的傳聞,則類似種族清洗。」其次,越來越多輿論把中國在外交舞台上的動作,與二戰時德國的領土收復主義(Irredentism)比較。「現在說要收復台灣,接着是南海,它(中共)說這不是擴張,而是要取回過去是我的領土。在國際關係的概念下,有國際關係學者提出這與當年納粹黨用『收復領土』做托詞去擴張,看到西方國家沒有太大反應就擴張得更多,變成全面戰爭有點相似。」

孔誥烽分析,美國向華大打意識形態戰,顯示美國已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甚至是鬥爭對手。「意識形態爭端只是表徵,實際的爭端是經濟上的競爭已經幾乎不可調和,中國偷了美國很多技術,擺出很多要與美國公司爭地盤的行為,因此以往在美國政治過程中一直幫中國游說的美國公司,現在已不再幫中國游說,甚至還提出一些對華不利的政策。」他認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對「中共類納粹論」被熱炒要負很大責任:「就算沒有特朗普,中共政府近年兇狠的行徑,都令西方國家別無選擇對中國強硬。最近的港區國安法就是最挑起西方國家覺得事態嚴重的事件,而在南海和台灣問題、中印邊境衝突以至疫情下中國外交系統兇狠的嘴臉和措施,都令西方國家很警覺。」

旅美中國政治評論員鄧聿文則認為,包括班農和蓬佩奧等右翼政治人物有意以納粹來給中國「做文章」:「就是要與中國較量吧,不管現在中國有甚麼目的,甚麼考量,你中國想要挑戰美國,我就要把你打壓下去。」但他認同今日中國與當年納粹德國的政治有相似之處:「希特拉的納粹德國是元首高於一切,今天的習近平同樣也是領袖高於一切。」此外,兩者都是以暴力手段治理,「納粹黨有黨衞隊等武裝組織,到處抓捕和殘殺反對派;中國則從思想上來控制人,也是用暴力作為最後手段。」

不過,鄧聿文認為雖然兩者同樣打出「民族復興」的旗號,但中共未有出現當年納粹黨的種族主義。「納粹是以雅利安人優秀的種族主義為立國根據,這個中共是沒有的。」此外,兩者的對外擴張並不一樣,「當年納粹擴張是以國家生存危機來行動,一次大戰失敗令希特拉要通過『國恥』向英國和法國復仇,擴張是用軍事作為手段。而今天中國的擴張並不是用武力,不如當年德國動不動你不聽我的話就用軍事手段教訓你,佔領別國的領土。」

政治與利益衝突 成熱戰導火線

孔誥烽認為,目前中國在技術和軍事競爭的綜合實力,比不上納粹德國。「當年納粹德國是真正科技創新頂尖的國家,擁有很多重要的軍事科技,例如火箭技術;反觀中國很多科技創新都只是靠山寨,華為最重要和複雜的零件亦要靠美國。中國有當年納粹德國的野心和野蠻程度,但在技術上對西方的依賴還是很大,所以中國內部亦有『要自量』的聲音。」至於中美意識形態之戰會否引發軍事衝擊,鄧聿文認為中美兩國之間的對抗已不單是意識形態,而是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的全面衝突,兩國甚至已存在「熱戰」的可能。他又指在當年冷戰時代,美國和蘇聯的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非常有限,反觀中美這些方面的交流經過多年發展現已非常密切,「但這些原本是用來穩定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一旦壓不了艙,反而會變成了觸發破壞關係的因素。」他和孔誥烽都認為,台海和南海都是中美發生潛在軍事衝突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