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不但是對個人的侮辱,也是對全體的貶抑。
何以沒人瞧得起貉?
雖然牠也是哺乳類食肉的動物,可是犬科貉屬,臉上長了個黑色的像海盜又像病人的面罩,生活在山林小丘,晝伏夜出,以魚蝦鼠兔為食。
體形短面肥壯的貉,比不上狼的兇狠、狐皮毛之珍貴(尤其赤狐和藍狐)、犬之忠誠認主……貉別稱「貉子」、「毛狗」、「椿尾巴」,可見平庸,有些甚至低劣。皮毛剝下不算受歡迎,聊勝於無,有些還吃掉自己的毛搞到腸胃病。貉的肉味差,根本沒人吃。
「就這樣庸庸碌碌過一生?」楊惲心想:「一點建樹也沒有?別說有出息可出頭,就連為自己和後代爭取的勇氣也欠奉,我,怎麼甘心成為『一丘之貉』?」
群眾中失去個人,集體中失去自己,沒有獨立思考、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和機會,正是所有在封建社會管治下中國人的悲哀。
在漢朝時少年得志表現出色也勇敢直諫的楊惲,為昏君佞臣所害,坐文字獄還慘遭腰斬,更背負一個釘在棺內的詛咒。他對自己說:
「走着瞧,終有一天,有一朝代,有一機遇,把這詛咒破解,還我自由!」
楊惲身處的漢朝,建於公元前202年。死於公元前54年的他,以輪迴之身尋覓之心,經過了三國、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共產黨之統治,有正統性有非正統性。每次他來,都是「讀書人」、「大學生」,帶着歷史,面對現實。
中文的「朝」字,本唸「招」,指早晨、今日;若唸「潮」,指向着、面對,或朝廷,在政治上引伸為當政者掌權者之意,由家族世襲或武力起義,而改朝換代……
原來又二千多年了。令楊惲最失望的,是不管哪個朝代,他遇到的,都是被洗腦的順民,被困籠中的鳥,被囚一丘之貉,永無出頭之日。
最受不了的,是出賣和被出賣──都是慈禧那些「收成期」的該死奴才……(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