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疫情下,我最心痛的是一批長者和基層人士,他們從沒有享受政府吹噓的經濟成就,可是他們卻被這波疫情嚴重牽連。這波疫情,政府並沒有叫私人機構暫停一些業務,很多人仍要上班,尤其是基層勞工,所以出現了如地盤爆發群組。政府沒有加強對疫情嚴重地區長者的支援,他們如常活動於社區,感染者眾。沒有退休保障,住在私營安老院舍的長者只能靠低微的綜緩支付院費,在環境惡劣院舍易受傳染,政府至今未有改善方案,阻止私營院舍疫情蔓延。這波疫情奪去了很多長者的生命,他們離開時家人亦難陪伴左右。但願疫情的始作俑者,能自我反省和良心發現吧!
論及抗疫,香港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一群。我們除了事事要自食其力,還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市面上的防疫物資固然可以是劣貨,政府用公帑做的口罩,品質也可以不似預期;防疫措施不會考慮對市民生活的影響,還要提防免檢疫人士把病毒從外地傳入;市民表達自己對政府計劃的憂慮時,便被說成別有用心,散播不實謠言,甚至要研究把你治罪。當然,我們期待的9月立法會選舉,亦乘着疫情被拿走了。
最近有些人說香港醫護人員的不足,我只想談談我們應對疫情的成績。前線衞生署同事面對着多年來的人手短缺、硬件和行政上的問題,他們已盡了全力,張竹君醫生便是最好的例子。直到今天香港3,000多個確診者,全部由醫管局隔離治理。
政府針對者不止年輕人
我曾接受不少外媒訪問,他們對香港醫院的承載力和治療方法都表示欣賞。最近說到的社區隔離治療設施和加強病毒檢測,大家早在3月已經討論和準備。現在社區常用的方便樣本,深喉唾液檢測,便是由我們微生學科同事研發。說到病毒檢測量,醫院化驗所早已大量加強,因此能夠應付醫院、普通科門診,甚至最近某些區域大規模檢驗的需要。此外,在短短兩個星期內設立了鯉魚門度假村和亞洲博覽館等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也算是個小小的奇蹟。在那兒,有我們身邊的同事,有醫院倉庫內的舊家具,也有我們上司專家們寫的分流和治療指引,是同事們血與汗的成果!
醫管局用凍薪、秋後算賬「嘉許」了我們,但我們早已習慣把市民的鼓勵銘記於心,絕不會妄自菲薄。雖然我們偶有失誤,但感激市民對我們的體諒。我覺得香港人因這次疫情還有些額外得着:大家明白了主政者想換走的不只是年輕人,也有未跟從大隊的專業人士;大家醒覺到個人資料,包括身體密碼的重要性,加以防範。我們看到預設的劇本把疫情也寫了進去,演繹的一群人亦發揮得淋漓盡致。香港人,前路真的很難行,我們一起加油吧!
馬仲儀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