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是個詛咒。
詛咒多是不幸的,傷痛的,懲罰性的,報復性的預言,或許願。
詛咒從來就不是祝福——但戰勝詛咒才可引發內心的狂喜,申冤和補償。
楊惲背負這個詛咒也有二千多年了。今天他是一名年輕的大學生,當年也是。
當年漢朝,書香門第下的楊惲從小受到良好教養,未成年已飽讀詩書,有才幹而自負不凡。
他出身顯赫,父親是漢昭帝時官拜丞相的楊敞,母親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司馬英,外祖父司馬遷求免死受宮刑屈辱,編寫了上從黃帝時代的傳說,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一共三千多年的《史記》,正直進言,也有自己的觀點角度,他付出重大代價求修史,寫下千古絕唱,成就「太史公」美名——但生前並不好過,死後靠外孫助他流傳,發揚光大。
漢宣帝即位,楊惲或有先祖DNA,擇善固執,揭發了大將軍霍光謀反的勾當,被提拔為平通侯。不過當時朝廷上下一如中國歷朝歪風,追逐權位,貪贓枉法,楊惲少年得志恃有功在身,輕財好義,還與太僕戴長樂(宣帝信任的故友)不和,被檢舉下冤獄,釋放後貶為庶人。
但楊惲仍不羈直言勸諫,憑良知辨是非,對皇帝怨恨,對庸官挖苦,對時局不滿……後有某日逢「日食」,是不祥警示有政變之虞,漢宣帝派兵在其家中搜出書信,判以「大逆不道」罪,把楊惲腰斬,是以言入罪第一人。
其言:「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秦朝君王信任佞臣殺害忠良,結果亡國了,若用人得當採納忠言,可能長存到現在。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同一山丘所聚都不過是貉這樣的低劣貨色而已。
腰斬草葬,皇帝令把「一丘之貉」四字,釘在他的棺木內,詛咒他亦無出頭之日……(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