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力 - 楊靜

記憶力 - 楊靜

如果在並不遙遠的未來,甚至已經發生的現在,記憶成為一種需要被約束的存在,那大概是因為記憶本身是有力量的,這力量令當權者恐懼。

難民危機最嚴重的時候,歐陸國家譬如德國制訂了不少規則,用來鑑別逃難來的人中,誰是真難民,誰是假難民,誰比誰更難民。最簡單就是審查證件,但許多伊拉克、敘利亞的難民不是遺失了護照,就是為保安全在家鄉時候就自行撕毀證件。接下來是其他檔案,駕駛執照、工作證明、學歷文件,如果都沒有,或者證件不齊全,那就要在面試階段做更多準備。面試是個講故事的過程,要用無數細節,建構自己的前半生,讓自己面前這個很可能從未去過中東地區的德國公務員相信,世界上真有過這樣一個人,在那樣一個時空中生活過。

官僚系統總會催生很多自相矛盾的規則,對某些難民來說,他們描述的城市甚至都被戰火夷為平地,無證可查,怎麼辦?還有人的家鄉是某個軍事統治區內的一片荒地——想要回去,先要經過敵人統治的無數關卡,怎麼辦?這時,你要講真話還是講假話,假話又該如何講的比真話更有用?

Hiwa K是流亡德國的伊拉克藝術家,他的選擇是像馬可波羅一樣,或說像卡爾維諾一樣,用雕塑、故事造一座「記憶」裏的城市。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K的記憶很有可能是一種幻想、謊言、潛意識的防禦機制、兒童故事、建築常識和一些移形換位的細節混雜而成的複合體。放大看,每一條街道、每一個人都有數不清的脈絡構成,他們盤根錯節,有的可以連接到兩河文明的開端,有的讓人想到柏林街邊的烤肉店。

這是一種另類的記憶力,它支撐起一整座不存在的城市,這不存在的城市又支撐起一個漂泊破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