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大藍籌股息率已超過5厘,個別股份更達10厘,在再度量寬年代,數字變吸引;但今年收息股成價值陷阱,贏了股息輸了股價,個別如滙控(005)更財息兼輸。中港政經局勢有變,靠股息被動收入「印印腳」或成絕響;多個不利因素,令部份高息股勢變投資陷阱。
美國通過《香港自治法案》,規定國務卿須在90日內列出制裁名單,財政部隨後60日內列出與制裁對象有重要生意來往的金融機構名單。
滙控有受中國制裁風險
發鈔行中,滙控(005)及中銀香港(2388)高危,其中滙控更是左右做人難;一旦銀行受制裁,意味無法進行美元交易,隨時有附帶罰款。以市場情緒而言,受制裁會令股價大跌,以俄鋁(486)為例,2018年公佈被制裁後,股價一周內由4.66元大跌至1.33元,跌幅71.89%;同年4月美國制裁中興(763),停牌前報25.6元,復牌後連跌四日,最低見9.56元,暴跌62.66%。
一旦香港銀行受制裁,股價隨時有相同水平下跌,而滙控更有受中國制裁風險;因華為事件連日被官媒批評,即使歷史收益率逾6厘、他日英國准許重新派息,亦未必能有能力派到股東手上。
中國的石油及資源股極受中國經濟表現影響,過去數年經濟增長高速不再,上述股份股價浮浮沉沉,難以重返2007年高峯。中海油(883)股息率達9.24厘,過去五年股息增長6.47%,股價則跌-13.17%。以今年計,連同派息總回報跌三成一,股息亦無法抵銷跌幅。
中國官方公佈首季GDP為-6.8%,次季3.2%,遠低於2019年6.1%,疫前經濟表現已無法令這類股份上升,即使疫情過後亦未必能回到疫前水平;經歷今年股市兩極化後,股價隨時更迷失。
建行(939)及工行(1398)股息率逾6厘,交行(3328)更逾8厘,但在金融科技及電子支付當炒年代,內銀股完全沒受惠。若以派息增長而言,建行及工行過去五年實際派息金額幾乎沒增長,收益率高僅因股價下跌。
股評人:收息應買債券
股評人古天后指,收息股無前景,舊經濟股往績收益率上升,正正因股價下跌,而非實際收益率上升,在此情況下完全不值得買;而收息未必能彌補股價下跌損失,建議投資者小心「息即是凶」。她又指買股收息基本上是錯誤概念,買股票應追求資本增值,而非收息,想收息應買債券。
康證投資研究部董事李聲揚指,收息股仍有前景,因在再量寬年代,始終有人有穩定收入需要,「公用股OK」;認為要分清收息股類別,以領展(823)為例,租金相對硬淨,又或者中電(002)及電能(006),即使疫情有影響,整體非地產的高息股應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