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去世了,享年九十七歲,在兩岸政治人物中,應屬最高壽。
李登輝很有個性,有時像大獨裁者,有時像世故老農,有時又像壞笑的老頑童。他在台灣政治轉型的關鍵年月,風雲際會,大手扭乾坤,完成了從專制向民主的和平轉型。其間波濤洶湧,但有驚無險,人民無須承受巨大犧牲,台灣由此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李登輝是基督徒,在美國受高等教育,更深受日本文化影響,他個人的文化背景決定了他有不一般的政治視野和抱負。當然,他長年追隨蔣經國,受蔣的人格與政治理念的影響,也造就了他的一生。
李登輝曾因「兩國論」和「戒急用忍」飽受對岸的抨擊,現在回頭看,在他的政治處境下,那幾乎可算是最現實的應對之策了。今日台灣的國際地位與李登輝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台灣的民主制度得到國際社會充份肯定,台灣的經濟文化都有長足發展。在中國大陸面臨種種社會危機的當下,台灣以自己的低調的存在,證明了制度的優越。
李登輝上承蔣經國,下開多黨制,他玩權術,更玩出口術,讓人愛又讓人恨,但他是台灣民主披荊斬棘的拓荒者,有功勞也有苦勞。
有人將兩岸關係的緊張﹑國民黨丟掉江山歸咎於他,其實他只不過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如果他不站在台灣的立場,擋住中共急統的攻勢,台灣早就不是獨立的政治實體了。如果他死抱國民黨的江山,台灣的民主又從何而來?
衡量一個政治人物的功過,端看他是站在人民的立場,還是站在黨派的立場,是站在現實的立場,還是站在歷史的立場。沒有李登輝的大開大合,台灣可能還會經歷更多狂風暴雨,人民可能還要付出更大的政治代價。
國民黨的失敗,根源於國民黨自身的體質,有沒有李登輝,國民黨都難逃今日敗局。今日看來,國民黨最大的敗筆便是多年的親共,與人民意志背道而馳,被人民拋棄是合理的。
一個時代結束了,台灣從此不再有政治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