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東西要討罵的。不過還是要寫。
星期四下午,在法庭犯人欄裏全神貫注聽法官說話,忽然身邊有人低呼:「公民黨!四個都DQ晒!」惱人嘈住,不理。散庭,回過神來,省起,就覺得這個結局再好沒有了。做議員,尤其下屆立法會的議員,有啥好?必然是吃力不討好的,而且又困身。只不過從政者不能憑一己愛惡而決定進退。有工作要做選民要你去做你就要盡力做。今次公民黨諸君沒有躲懶,勇敢參選,在初選獲得選民的肯定,在九月初的選舉(按:政府已宣佈押後一年),就明知山有虎,也得向虎山行,但既然暴政DQ了,那就少吃這四年苦了。這是我的自私想法,其實諸君──不只公民黨──壯懷激烈,一定是不甘心志難酬的。
不過,我一直想,也許是時候退思吧?想想政黨──特別是公民黨,在突然而來的新形勢下,應該走一條怎樣的路。2005年到06年,冬去春來,花逾半年「鑄黨」,為了融合各界思維,共同想像並推動「我們想要的香港」──後來梁家傑挑戰曾蔭權特首選舉時的政綱總題目;議會只是公民黨宗旨和志向的較小部分,更大的部分是以研究、探討,結合公民社會互動,改變香港。由是公民黨的組織架構是很多人摸不着頭腦的「雙頭馬車」:有領導黨團的「黨魁」,同時有領導黨的「主席」。「黨」是自我常新的內容,「黨團」只是落實這些內容的一個環節。這樣,公民黨才會有自己探索出來的獨特理念,貢獻社會。如果市民大眾不認同,那麼公民黨暫時會失去議席,但失去議席事小,失去精神和理念事大。理念是靈魂,議席是四肢。但是,當然,在現實世界裏,政黨──任何政黨都受政黨邏輯及生態影響;久而久之,公民黨也難免被選舉牽着鼻子走了。
所以,無法參選,也許正好讓有真正抱負的人欣然歸來,深入真正的公民社會,探索真正的出路,建立真正的團隊社群,走向光明。不然何必辛苦經營下去?難道就為了產生若干名各級議員?
形勢真是大好。好在有初選:61萬人聲音響亮,賦權授命、指明路綫;慌忙失措的野蠻手段禁止得民心的抗爭者參選,熱辣辣的讓世人瞠目結舌,被DQ的不是這些參選者而是特區政府和其背後的主宰。這個行動的說明,勝過任何人的千言萬語。然後──取締了郭榮鏗,竟然惹出了戴啟思!這下群眾樂不可支了!太有趣了!對不起,Dennis,我相信就算你自己能出選,也難以得到這樣的效果!香港人原來內心深處,仍渴望不斷有力量加入撐起法治。這個政府可能心存徼幸,以為排除了足夠的「名人」,35+就變得渺茫,恐怕這算盤打不響。越密DQ,選民就越磨拳擦掌叫1124奇蹟再現,不取消選舉現在已經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