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人人必學的一道菜

【詠物誌】人人必學的一道菜

何謂成功人士?They do not do extraordinary things, they just do ordinary things extraordinarily well,平凡事認真做好,就不平凡。

疫下限聚,外出應酬大減,反而小圍家宴頻仍,在飯桌上更驗證了上述圭臬。

周末,朋友說買外賣往私竇圍爐,以為麻甩的他撥個電話請步兵效勞,誰不知那天晨早他就開着哈利出發準備,飆往柴灣新桂香買叉燒;太子永合隆買脆皮乳豬;city’super買魚生與海膽;SOGO掃日本忌廉蛋卷,猶如《木蘭辭》裏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恨不得跑勻十八區準備這講究的「三人前」,赤道暖男話:「在壞時代我們更要吃得好」。

就算跪地開餐,我們也要有選擇的尊嚴。

用心出佳餚 山珍不敵燜葱

另一場家宴,在文友的畫室。即興而為卻不失創意,朋友竟然根據慈禧太后的食譜,改良了養顏袪濕的「櫻桃排骨湯」款待我這位「湯癡」。飯後賞字說畫,還磨了墨,大筆洋洋把做法記於花箋傳授外子,讓他可孝敬家中「慈禧」。

看德齡寫慈禧的《御香縹緲錄》,有記載女皇愛吃一道餸叫「櫻桃肉」,類似東坡肉×咕嚕肉;《射鵰英雄傳》黃蓉菜誘洪七公教武功時,也弄了一道「君子好逑湯」把櫻桃入饌,平時品嚐車厘子都是當飯後果,熱騰騰的放進口還是第一次,感覺清新。

我從來都不盲目信奉米芝蓮,無論「君子好逑湯」,還是「女人必學的100道菜」,都是用心出佳餚,所以娘親煮的「番茄炒蛋」例必百吃不厭。「平凡事用心做」的極致,已故的「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就是我的偶像。捉獾、養鴿、馴鷹、養狗、玩葫蘆、藏家具,他都玩到成精成家,名言是:「一個人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做好嗎?」擲地有聲。

這位玩家,也是美食家和廚神,平時最大嗜好就是踩着單車,掛着一個菜籃去街市買餸。王世襄擅煮的並非甚麼山珍海味,雪菜燒黃魚、火腿菜心、雞片燒豌豆等眾多撚手菜中,最耍家又最出名的,竟然是最最最簡單的一道「王氏燜葱」。

與妻粗茶淡飯 人生最大財富

你冇睇錯,燜係法語「braiser」的乾、濕料理的燜;葱係北方大葱的葱,調味只有糖、鹽和少許酒,that's it!

據說此家常菜是王世襄廿多歲時,由他表哥畫家金潛庵傳授的,後來更揚名海外,據講連海外中文報紙都曾以「吃不到王世襄的燜葱死不瞑目」來神化。

老饕小說家汪曾祺於《學人談吃》的序,便寫過王世襄的「燜葱」。「聽黃永玉說,有一次有幾個朋友在一家會餐,規定每人備料去表演一個菜。王世襄來了,提了一捆葱。他做了一個菜:燜葱。結果把所有的菜全壓下去了。」翌年,王世襄寫了篇〈答汪曾祺先生〉,就公開了「海米燒大葱」的煮法(海米即蝦米),將「大拙至美」公諸同好。

文革時,王世襄為了保護文物,主動請求抄家,晚年更把半世紀的收藏盡釋散盡,獨獨留下與妻子天天結伴買餸用的舊菜籃。2003年愛妻袁荃猷病逝,王老作詩深情悼念與妻相濡以沫之往景,「提筐雙彎梁,並行各挈一」,更寄語辭世後請人把菜籃放在二人墓穴之間,「待置兩穴間,生死永相匹」。

人生最大的財富,原來是日常粗茶淡飯,點滴累積下來的小確幸。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