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稱「愛國者治港」 學者:是愛黨者治港

西環稱「愛國者治港」 學者:是愛黨者治港

【本報訊】中聯辦聲援港府DQ民主派12名立法會選舉參選人時,再度引述鄧小平的言論,指「港人治港」的界線和標準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有學者指鄧小平對「愛國者」的定義其實相當廣泛,譬如「冇進一步要求你愛黨」,但中共對定義越收越窄,「愛國者」已變成「政治忠誠」。

京收緊鄧小平定義

中聯辦發言人除指「堅決支持」港府DQ民主派12人,更重提鄧小平1984年發表的言論指,「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

翻查鄧當年表明「愛國者」就是「愛祖國、愛香港的人」,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甚至明言具備這些條件的人不管相信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甚至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而且「港人治港」是「由香港人推選出來管理香港的人,由中央政府委任,而不是由北京派出。選擇這種人,左翼的當然要有,盡量少些,也要有點右的人,最好多選些中間的人」,似乎與溫和派也DQ的立場相悖。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鄧小平對「愛國者」的定義相關廣泛,「冇話唔愛國唔可以參選」,正如《基本法》也容許部份議員有外國國籍。他認為北京對愛國定義越來越狹窄,甚至變成「政治忠誠」的標籤,根本難言客觀標準。浸大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認為,北京對「愛國者」的定義及「治港者」範圍都與最初不同。他指鄧提到「愛國者」時「無進一步要求你愛黨」,但北京收緊有關定義,變成「總之你去到反對政府、反共,都剔除於愛國者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