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在香港蔓延至今,第三波爆發,難以控制;何時受控?無人得知。即使第三波可以控制,但在港府的管治失效之下,市民都擔心疫情再度失控,跟着,失效和失控惡性循環,加快香港成為臭港的速度。如要追溯原因,林鄭月娥可謂是罪魁禍首。至少,她有四宗罪。
(一)不聽專家之言,導致疫情惡化。自疫情出現以來,她以為自己統攬一切,最了解情況,最能作出全面而準確的決策。防疫專家即使有專業知識,但他們只能從醫學角度提供意見,但不能兼顧行政角度;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防疫專家絕對不會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而她卻要同時兼顧甚至首要考慮政治(例如與大陸的關係和北京的意見)。所以,專家的意見越來越變得次要,即使在關鍵時刻也不能影響她的最終決定。
例如,專家們很早提出要對外(尤其是對大陸)封關,但林鄭既不封關,也不重視向市民解說的公關。疫情傳入後,引起本地感染的危險,專家們建議要及早實行隔離措施,林鄭又慢條斯理。如今回顧當時形勢,皆因民主派已有很多人提出批評,如果她馬上接受建議,也許會「讓敵人勝了一仗」。如此多心和無謂顧慮,又延誤了防疫的時機。後來,爆發本地感染,專家們建議增加檢測數量,當局又以能力有限而不能順應專家的意見。試想,如果林鄭聽從專家意見,只要她向大陸說一聲,檢測試劑一定可以不斷供港,顯示「中央對香港同胞的關懷」。可惜,一切都遲。
(二)首要考慮大陸,重點也是大陸。當專家和港人認為要盡早封關的時候,林鄭決定不封關,理由是「封關會影響更廣」,跨地的活動與往還都有影響,衣食和物資供應也有影響…….容或這些問題都是要全面考慮的,但後來有建制消息傳出(相信是不滿受到林鄭的倒行逆施連累的建制派,為了「洗白」而透露的內情),原來林鄭還有其他考慮:如果香港向大陸封關,即表示不相信大陸官方所說的「疫情已受控制」,更不能配合大陸的對外宣傳,因為大陸不想其他國家對中國封關,影響外貿和經濟活動,所以,林鄭必須配合。
其後,林鄭決定對一部份人士豁免14天的隔離,有些更實行免檢,還理直氣壯地說因為這些人對香港有貢獻,例如跨境的貨車司機、來港的運輸業人員等。我不排除這些理由,但建制消息說,這就涵蓋了穿梭兩地的大陸富豪、權貴、某些官員和特殊需要的人士。他們都可以被視為「對香港有貢獻的人」。
還有,如果在早期已對大陸封關,可能產生「歧視內地人」的印象,這更不是林鄭願意看到和敢於冒犯的。加上她毫不質疑大陸官方提供的數字和情況,就像沙士期間董建華相信大陸官員說的「內地沒有疫情」一樣。所以,一切都遲。
剛愎自用 喜愛鬥氣
(三)剛愎自用,唯我獨醒。疫情爆發之初,林鄭認為自己的政策可以保護香港,尤其是不對大陸封關可以保持經濟發展。後來發現有湖北來港的酒店豪客是帶菌者後,她才不能不檢討政策。不過,她畢竟是「萬能的」,只是「別人不理解她要全面考慮」而已,於是,一連串離地的政策就此而生。
例如,專家勸喻必須戴口罩,但林鄭初期偏偏不戴,還要特首辦內戴了口罩的同事除罩。此外,專家們很早提出高危地區要實行限制措施,林鄭和當局都延後決策。到了近日的「限食令」,又是另一個沒有邏輯的「怪招」;如果擔心在食肆用餐容易感染,於是禁止堂食,那麼,把食客趕到塵土飛揚的街上用膳,不是更不衞生和容易感染嗎?跟着,政府開放社區會堂,但更多人聚集在一個地方吃飯,不是比分散的食肆有更大的感染風險嗎?結果,「禁食令」實行一天之後就要「朝令即改」。這是典型的「高官冷氣房決策」,一切都遲。
(四)容易陷於鬥氣,上演性格悲劇。越來越多醫學界人士從旁觀察,關心林鄭是否有性格障礙症?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研究,性格障礙是一種長期而僵化的思想和行為病。患者與身邊社會的普遍認知和文化明顯不同,出現自戀型、孤僻型、精神分裂型,以至強迫型(即有壓倒對手和控制對方的強烈慾望)的性格違常。筆者強調,這不是臨床診斷的結果,只是從關心香港未來的角度,各方不妨多點關心林鄭的健康。她已經乏善足陳,禍港害民。如要香港得救,就要對她追究,但要治她的罪咎,卻不是港人能夠。如何解構?實在難以看透!
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