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條例是因 社區爆發是果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 - 邵家臻

院舍條例是因 社區爆發是果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 - 邵家臻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在香港爆發,安老院舍及殘疾院舍相繼失守,出現多個群組感染,部份長者更因而不治,令人十分心痛。事實上,疫情持續爆發,本已令脆弱的醫療體系面對極大挑戰,照顧體弱長者及殘疾人士的院舍骨牌式地爆疫,足以將整個檢疫、隔離及治療的抗疫手段摧毀。

目前大部份居於院舍的長者或殘疾人士皆被評估為中度甚至嚴重程度缺損,院舍為一些體弱、缺乏自理能力的院友提供住宿照顧及護理等服務,除了提供每日三餐之外,也需要餵食、換片、沖涼、洗傷口、提供康復訓練、物理治療等不同程度的護理照顧;一般檢疫和隔離設施根本不適合這些長者及殘疾人士居住,最近已爆出有院友在亞博館的臨時檢疫中心遭受到不人道對待,連去廁所、沖涼的基本安排都做不好,遑論可以妥善照顧有各種特殊需要的院友。

然而,由於部份院舍地方狹窄,沒有足夠的隔離房間,亦沒有充足的社交距離,安排他們繼續留在院舍隔離檢疫,無疑等於「等確診」。衞生署亦曾明言一些院舍「不適合檢疫」,需要特別安排院友撤離院舍。專家已承認適合照顧長者及殘疾人士居住的檢疫設施有限,疫情繼續在院舍爆發勢必對隔離檢疫設施構成壓力,屆時真的不知道可以如何安置院友。沒有合適的檢疫隔離,即只有治療一途,試問香港醫療體系如何能承受大量確診院友?

保障院舍盈利漠視院友

院舍不適合檢疫隔離並非新事,而是政府多年種下來的禍。政府分別在1995年及2010年訂立兩條規管院舍的法例,規管面積、人手、單位設置以至各種照顧安排。政府在規劃津助院舍嚴重滯後,並要保障私營安老院利益的前提下,只規定院舍人均面積不得低於6.5平方米,要求比高度保安級別監倉的人均面積還要低。在這個背景下,不少私營安老院舍或殘疾院舍,以「利潤最大化」策略,盡量騰出空間接收院友,忽略院友生活、照顧、護理、復康等所需要的空間,直接導致今天的「空間狹窄」、「不適合檢疫」。無獨有偶,現時疫情「失控」的都是私營院舍,衞生防護中心需安排全院撤離的也都是私營院舍,人均面積肯定是其中一個大問題。

社署於上年5月透過「檢視院舍法例及實務守則工作小組」提交報告,建議修例將高度照顧院舍的最低人均面積上調至9.5平方米,但這個人均面積的上調不是太保守,就是太遲。一方面9.5平方米根本完全沒有考慮如新冠肺炎等疫症的防疫空間需求,床與床之間也不可能有如亞博館現時的三米距離,而更令人沮喪的是,修例仍是遙遙無期。事實上政府津助院舍的人均面積中位數為13.3平方米,早已遠高於法例要求,政府最終的考慮還是私營院舍的經營問題,而非體弱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福祉。

院舍疫情爆發的另一禍端是員工跨院工作,成為肺炎病毒的散播途徑。就此,專家只能呼籲院舍員工減少跨院工作,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說得更坦白,他指社署現時在規管中會提供空間,容許院舍不為了「湊人頭」而叫員工跨院舍工作。現時兩條院舍條例賦予社署權力,規管院舍的人手與院友的比例,目的是要確保院舍有足夠人手照顧院友。須知道法例要求院舍的人手比例已是低無可低,部份時間可容許一名護理員照顧60名院友,院舍加強防疫、不容許院友外出、不接受探訪等措施本來已令院舍員工工作量增加,真心希望社署所謂的「提供空間」,並非指放寬法例僅有的要求,不然,實在難以想像這段疫情期間,院友如何可在更少員工的情況下得到適切照顧。

抗疫固然要緊,但更重要的顯然是「健康」,健康除了物理上的意義外,還涉及社會文化意義,香港明顯出現了「健康的不平等」,體弱長者及殘疾人士在抗疫期間更需要得到適切照顧,卻反要面對更大的健康風險。多年來,香港政府以私營企業的利益為規管院舍的最終考慮因素,各種院舍問題不停出現,面對疫症終可能要全民「埋單」。政府會否反思?還需要看未來政府如何全面改革院舍條例。

邵家臻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