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李登輝任內實行「務實外交」,開拓台灣正式及非正式的外交空間。「金援外交」攻勢下,台灣的邦交國1993年一度回升至30個,但李任內仍失去新加坡、南韓和南非等重要邦交國,而金援外交亦令李卸任多年後惹上官非。
1989年3月,李登輝以「中華民國總統」名義訪問已計劃棄台北轉承認北京的新加坡,拜會已準備卸任總理的李光耀;1994年又以「度假外交」方式訪問菲律賓、印尼、泰國等非邦交國。九十年代初期,台灣依靠財政援助和外交手腕,成功令幾個非洲和中美洲小國拋棄北京,轉而與台北建交或復交。但有個別國家卻利用兩岸進行「金援外交」競賽在短年間內遊走,例如中非共和國1991年與台北復交,1998年轉投北京;萊索托1990年與台北復交,1994年轉投北京等。
掀「國安密賬」醜聞惹官非
金援外交亦導致外交弊案。李登輝1994年拍板對南非第一大黨「非洲人國民大會」實行「鞏固邦交」計劃,從國安局秘密預算滙款1,000多萬美元給該黨。但到了1999年國安局要求外交部歸還這筆代墊款項,但其中700多萬美元已通過當時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等人轉入李登輝成立的智庫,成為轟動一時的「國安密賬」醜聞。2014年劉因侵佔公有財物罪判監三年,李則經二審後仍維持無罪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