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心臟科醫生,來看我的病人不少都患有冠心病。
冠心病越來越普及,亦有年輕化的趨勢,需要接受「通波仔」的病人也越來越多。「通波仔」的正式名稱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簡稱PCI),效果是把收窄的心血管擴張,令血液供應暢順。
在此跟大家分享,病人就「通波仔」關注的問題和疑惑。
1.「通波仔」即是「搭橋手術」?
當然不是!「通波仔」是微創手術,病人接受局部麻醉後,於其手腕或大腿的血管放入微細導管以到達心血管。手術後只有一個幾毫米的小傷口。
未發明「通波仔」以前,冠心病病人只有接受「搭橋手術」,其學名為「血管繞道手術」。病人需要全身麻醉,切開胸部的部份肋骨,另外取出病人本身的血管,成為「橋」橫跨堵塞了的血管部份。此手術比「通波仔」手術時間長,傷口範圍較大,風險亦更高。幸好,現時大部份病人只需接受風險較低的「通波仔」,除非病人的心血管閉塞得非常嚴重,或者「通波仔」不成功時,才考慮接受「搭橋手術」。
2.「通波仔」是否只放入「波仔」去擴張血管?
「通波仔」的名稱並不完全正確。此技術發展初期,的確只用球囊去擴張血管。後來發現只用球囊,手術後的血管很容易再度堵塞。經過改良和研發,現在的「通波仔」不是只用「波仔」通血管,還需要植入支架,好讓血管長久維持通暢!(預告:下期分享「支架」的問題。)
3.「通波仔」手術要做幾耐?
手術分為兩部份:先是「導管檢查」,檢查相關血管,需時約30分鐘。若血管嚴重閉塞,就會隨即「通波仔」。手術時間視乎需要「通」多少條血管,及其閉塞程度。如果閉塞嚴重,而血管又狹窄,就需要更多時間處理。最順暢的情況,手術大約一個小時,視乎情況或需要更長時間。
4. 甚麼情況下需要做緊急的「通波仔」手術?
如果病人急性心肌梗塞,或是血管嚴重閉塞,導致嚴重心絞痛,例如病人行幾步路已經心口痛,反映心臟的血液非常供應不足,導致心臟缺氧情況,就需要緊急安排「通波仔」手術。(下期續)
高耀鈞 心臟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