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KANO》共鳴「台灣人不論省籍」

看《KANO》共鳴「台灣人不論省籍」

「看完這部三小時又五分鐘的電影之後,我哭了。」台灣導演魏德聖監製的賣座電影《KANO》(圖)中,日本教練近騰兵太郎帶領一支由日本人、台灣人及原住民組成的少年棒球隊,跨越省籍意識,終於衝出台灣嘉義,成功殺入日本甲子園。有「台灣之父」之稱的李登輝認為,《KANO》和他提倡的新台灣人概念不謀而合,對該電影深有同感。李認為,只要在民主的台灣居住,努力生活,為社會盡力,不論省籍,就是台灣人。

共同意識建基民主而非民族

李登輝半生透過推動台灣民主化促進台灣主體意識,他卻向民族論說不:「台灣人民的共同體意識必須立基於民主,而非民族。」1990年李成功連任總統,透過推動台灣民主化,移走台灣人的中國意識。李翌年推動廢取《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一面擺脫國民黨獨裁統治,一面結束和中國之間的內戰狀態,開啟台灣有別於大陸的主體意識。1994年,李和日本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不滿外來政權管治台灣,慨嘆「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兩年後,台灣首次直選總統,政權急速本土化,台灣不再由外來政權管治。1997年李決定實行省虛級化,即為「凍省」,拆穿中國是台灣所謂一個省的說法,令更多台灣人對台灣的主體性覺醒。

不過,2000年台灣進行首次政黨輪替,台灣民進黨執政經驗不足,在野國親兩黨在立會過半下,藍綠對立加劇,族群問題突出。陳水扁連任成功不到兩年,陷入貪瀆醜聞,社會陷入兩極之際,李再度出手,接受台《壹週刊》訪問,強調台灣已經是獨立國家,不必宣佈獨立,試圖消弭朝野權鬥,促進內部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