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亂世,黃金為王。 中美外交戰硝煙四起,加上全球多國放水、貨幣貶值,令黃金成為亂世中最佳避險工具。金價直撲每盎斯2,000美元,一直投資黃金15年、並曾著書教人買金的香港人林祖,認為金價仍有升勢。惟市面上的黃金產品五花八門,專家認為買實金最保值及安全;另有投資者買飾金,但因涉及手工費及鑑定等成本,並不是現時市況下最佳選擇。
記者:李芷珊
香港人大多愛炒股買樓,但70後港人林祖則早年已開始選擇黃金。早年姨母贈他一個楓葉金幣,自此他投資黃金至今15年,亦曾出書《金甲蟲之路》教人買金。不願出鏡的他接受訪問指,有兩大因素為黃金升勢「打好根基」;一是美國無限量寬,二是疫情打擊生產力或導致未來通脹重臨。惟現貨金價氣勢如虹,他料8月、9月或回調至每盎斯1,700美元水平,之後可入市捕捉升浪。
市場避險情緒高企,激發現貨金價破頂,周一亞洲交易時段高見每盎斯1,944.71美元,創歷史新高。及後金價接連升穿多個關口,衝至1,980美元水平。現貨金周四亞洲時段,約處1,950美元水平。市面投資黃金的方法大致分四種,分別是實金、黃金ETF、金礦股及紙金;其中實金是不少投資者首選,因為最保值、交易方便及安全,較常見產品是金條或金幣。
投資金條 銀行差價較小
投資者可在銀行買實金,除了日後交易較方便,價格亦較貼近大市;但投資應避免買飾金,因其涉及手工費及鑑定等問題。若買金幣,則要選擇流通量較高產品,如澳洲鴻運金幣、加拿大楓葉金幣等;並避免以紀念性金幣作投資,因此類金幣帶罕有價值,故買入時溢價很高,但賣出予銀行時,就只會以重量計價。現時在銀行買賣金的差價不大,以恒生銀行為例,一両九九九九金條的買入賣出差價約90元,約佔賣出價18,470元的0.5%;但如果在一般金舖差價則頗大,以周大福為例,買入賣出差價達2,930元,佔賣出價20,670元的14.2%。
黃金ETF能追蹤金價走勢,風險亦較低,但現時選擇不多,其中港股追蹤現貨黃金的有SPDR金ETF、價值黃金ETF及恒生人幣金ETF,入場費3,396元至7,000元不等,但三者均伴隨0.4%以上管理費;恒生人幣金ETF由於規模較小,管理費更達2.01%,且以人民幣計價,需冒上幣值風險。至於金礦股,走勢有機會與國際金價背道而馳,因左右其表現的亦包括企業基本面、業務風險等因素,股價波動較大,回報及風險亦相對較高。林祖亦指:「要喺金礦股裏面搵到比較優質嘅(股票)唔容易。」表現較佳者如山東黃金、招金礦業、中國黃金國際自年初至今回報不俗,但如果投資恆興黃金的話,如由年初持有至今,至近日仍略有虧損。
大行料金價見3,000美元
最後一款投資工具紙黃金,即是在銀行開立「黃金存摺」,雖然免去實金保存問題,入場費亦普遍較低,一錢買入價近2,000元起跳,但不能進行實物交割。而且投資者要面對系統性風險,銀行可按買賣條款或其他因素,如市場流動性問題,暫停紙黃金買賣;屆時或只能取回本金,甚至「見財化水」。
由於看好黃金牛市持續一段時間,林祖現時投資策略是,「長期以實金作資產基礎,另買入黃金衍生工具,例如黃金ETF、金礦股等,嘗試捕捉短期升勢、賺短錢」。他表示,買實金是保守投資方法,將此形容為「婆仔嘢」,但穩陣並非等於無升勢,「當個金市go fever(出現熱潮)嘅時候,個升幅可以好驚人」。
香港70年代大牛市亦曾出現大眾「唔做嘢去炒金」熱潮,林祖笑言或會重現,但屆時就是套利退場之時,「呢個係一個好重要指標,當啲人排晒隊喺銀行買金,就係牛市見頂徵兆」。現時大行對金價前景樂觀,紛紛上調目標價。最牛的美銀美林基於看好黃金長期牛市,調高其18個月目標價33%至3,000美元。高盛、瑞銀等看好金價將直撲2,300美元,後者指金價在2,000美元徘徊及交易將成「新常態」;但亦警告隨着各國央行寬鬆步伐不一、經濟復蘇等,有關升幅亦有機會於2021年中逐漸放慢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