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整個社會處於突變時期,人類對自己的生活有了全新的想像和定義。「家居」平常是工作以外的地方,但在這大半年來經歷了大逆轉,work from home、shop from home將一切有關生產事宜回到家中,「家」除了是最安全的堡壘之外,原來還有很多可能性,而上世紀的時裝設計大師原來已經將「家」的定義伸延到無限遠,看看Coco Chanel、Christian Dior、Yves Saint Laurent等的家居,豈止work from home般簡單。
Chanel的精神
現在的WFH概念對於Coco Chanel來說落後了幾十年,由修道院走進大社會,Coco Chanel對「家」的定義是劃時代的。她在傳奇的Cambon 31落戶,那裏是Chanel 的第一間店,而辦公屋、公寓就在彼鄰,Cambon 31可以找到一切有關Coco Chanel的生活點滴。Karl Lagerfeld曾以Prive Mademoiselle拍攝短片,內容就是以講述在Chanel公寓內發生的虛構故事。公寓的陳設現在都保持着和當年一樣,亦因此成為後來者的靈感泉源。裏面每個角落都瀰漫着Coco Chanel的精神意識,每件擺設,甚至擺位都是Coco Chanel的生前旨意。四間房間都放有Chanel在不同地方搜購回來的家具擺設,細心留意會發現天花上的水晶燈少了一粒水晶,原來是當年高大威猛的Hubert de Givenchy先生造訪時,因太高撞跌了,最後Coco Chanel把掉下來的水晶放到銅製青蛙擺設的嘴裏,直到今天青蛙嘴一直都放着那一塊水晶。
房間內佈滿鏡子和中式屏風,還有長梳化,Coco Chanel偶爾想躺在這裏休息看書抽煙。走到盡頭就是經典的旋轉樓梯,牆上鋪滿鏡子,據說Coco Chanel會坐在第五級樓梯上監察樓下的時裝表演的情況。Cambon 31一直是文人雅士的聚腳地,直到今日成為巴黎地標,現任Chanel創作總監Virginie Viard首個Métiers d'art工坊系列的靈感和發佈場景均來自於此,神還原了好幾個經典的場景,成為來賓的打卡位。
Dior的回憶
Christian Dior家境富裕,而天賦的藝術家才華,令他在短短的人生中成為傳奇的設計師,藝術家是如何煉成,則要從他的「家」講起。Christian Dior說:「我的童年大宅……我對它留下了最溫柔、最美妙的回憶。它為我的生活和我的風格帶來源源不絕的靈感。」
Christian Dior說的是那座位於懸崖邊上的童年故居,四周環繞着諾曼底海岸的旖旎風光,內有一座優雅的英式花園,閒時和母親逛花園,背誦花的名字,辨認花朵,這些往事統統成為時裝設計師日後的創作元素,他用顏色(粉紅色和灰色)、香水(玫瑰和鈴蘭)和花朵的形態作輪廓設計,以花名入服,去保存這段記憶。1947年至1957年,共有50多款以玫瑰花為名的長裙。可惜,Dior家族在戰後金融危機中破產,別墅遭拍賣。1938年,花園也變成了公園。直至1997年,被改建成Christian Dior博物館。其後的創作總監如Raf Simons都視此為創作神壇,在任期間多次造訪。
日本設計師高田賢三(Kenzo Takada)以創立品牌Kenzo廣為人知,他是最早的亞裔designer勇闖當時世界時尚之都巴黎,年過古稀的Kenzo已退位讓賢多年,轉行成為室內設計師,推出生活藝術品牌「K三」。家對高田而言是一個可以安靜休息的地方,沒有像時裝有轉季和太多的潮流因素,最重要是一種幸福和舒適感,所以他室內設計的作風不崇尚古典又不會太前衞,作品大量滲入日本傳統工藝Kintsugi(陶瓷修補技術)的元素,從而帶出永恒的本意。
更多精采時尚內容,盡在 http://add.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