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翻譯了彭定康? - 林 夕

是誰翻譯了彭定康? - 林 夕

姓名學算不算迷信?

剛剛鬧出筆名醜聞的「健筆」潘麗瓊(詳情可參看29日馮睎乾專欄大作《潘麗瓊可恥嗎?》),就證明名字也有自己的生命。迷信用人家名字可以借運一般。潘小姐外號爆咪姐,在一本洗白香港同時抹黑特定族群的藍絲巨著裏,要選個筆名,自云先對老公說,可用你的名字,和自己英文名字carmen的音譯,於是順手就變成「施嘉雯」——另一位明報資深高層施嘉雯,這位施嘉雯生命中累積的聲望,就此給「可恥」姐借用了。好在無人信真施嘉雯會藉訪問讓西灣河開槍警作大內宣,就此炒作出「誰是施嘉雯」風波。明知跟另一資深行尊撞名,不要「假文」,也不要「家蚊」,嗯,聰明,真正有品不如無恥。

還記得遠古時,上翻譯科第一堂課,講師首先開講就是關於歷任港督名字,中文主任翻譯都有個原則,聽起來要像個華人,看起來要親民。第一個字要是華人的姓氏,名字則音譯出跟敦厚親切又有權威的意思。自日戰結束,英政府「認真」治港後,一個個聽起來都像華人。

楊慕琦、葛量洪、戴麟趾,穩重優雅,到了麥理浩,更屬經典之作,管理期間果然做出浩大政績,真正打貪,以柔性手段重組警隊、居者有其屋計畫、九年免費教育、發展新市鎮地鐵。管理出浩然之氣,讓香港經濟起飛。之後有尤德,還好,代理他猝逝之後任期的鍾逸傑,大家都比較熟悉,不現身,很多人還以為是華人。之後的衛奕信,曾翻譯成魏德巍,外交官出身,當時助理跟中方談判,有說認為巍字太重,不夠親和力,發音也不順口,遂譯成衛奕信。奕信奕信,有份負責《中英聯合聲明》者,皆要尊重國際合約精神嘛。

衛奕信因新機場計畫惹來中方指控,英政府擔心這中國通因通曉中共文化而偏軟,換來當時黨魁彭定康,要來硬的,在博弈遊戲中難保衛對方守信,好,末代港督就叫彭定康,不惜擔起「千古罪人」之名,也要定好民主選舉基礎,保持香港體制健康。給你取名,Chris Patten的P字發音,在百家姓中選那個好?潘、龐本來已無不可,但那個彭字,有澎湃之勢,而非此難以底定魯平之輩,是翻譯高手作品。只是定康定康,有時會想起靖康恥猶未雪。

好在,潘麗瓊改名叫「施嘉雯」,也不會擁有那位「嘉雯」累積的資本,也改變不了她能否換來美麗瓊樓玉宇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