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總自2011年開始透過民政局轄下的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每年獲撥款約2,500萬元聘請專業人士,推「鳳凰計劃」及「五年策略計劃」以推動足運,除這筆撥款外,足總還有康文署、國際足協及賽馬會資助,由11至20年,10年間獲資助金額估計達6億元,可是提高港足排名及改善球市等兩大指標皆不達(見附表三),難免被各界質疑計劃成效。
09年東亞運足球金牌,促使民政局推撥款,推行為期五年的「鳳凰計劃」及緊接的「五年策略計劃」,每年從基金撥款不多於2,500萬元資助推動計劃,可是計劃推行10年,據審計報告資料顯示在14至18球季的4個球季,共花逾億,實際上除港足在18年世盃外有好表現,其餘在港超及世界排名明顯倒退。
政府資助足總推行「鳳凰計劃」的設定是透過重整足總架構及增聘職員,並設定數十項指標及目標,而民政局交立法會的文件指,28項指標有21項完成,甚至超標,而5項表現指標有2項達標。
不過,要留意達到指標的是五人足球、教練、球證及女子足球等基層發展數字,而真正反映球市的港超入場、港隊排名等職業層面上的指標則遠遠落後,當中近季港超沒新贊助加入,惟報告指贊助收入大增31%,但增長是來自從賽馬會申請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