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建造「香港館」的世界意義 香港學協會主席 - 洪清田

倫敦建造「香港館」的世界意義 
香港學協會主席 - 洪清田

英國公佈香港BNO居留細則,比預期寬容,往下幾年港人流英留英可期。和黃、新世界和新鴻基的地產競爭,由香港延續到倫敦。李嘉誠別具慧眼宏觀遠見,處理實務細節尤其與時俱進、別出心裁。當年發展北京王府井商場時,因石器時代古蹟的遷與不遷而幾次動工受阻,後來以原地安置解決問題;和黃的倫敦地產項目也以船塢保育概念化解環評十年禁令。如把握香港當今的世界能見度,可以在項目中建造一個「香港館」和「『香港學』大學」,這不單為項目增值,而是更大格局的創意構思和全球百年大計,商業價值及歷史文化意義不言而喻。

香港百多年篳路藍縷,成就世界級商貿政經金融成就及人文意義,如今香港告急,「香港館」和「『香港學』大學」可以系統化整理和展示香港的「Becoming, Being and Global Well-being」,建構以「香港」為本位重心的知識體系,存一絲命脈,以期來日。「香港館」更重要的現實意義及作用,是在當下中西矛盾的緊張關係時刻,讓中西方參照香港化中西矛盾為資源的活命經驗,有助雙方走出一條共贏路。

融會中西創奇蹟

香港因鴉片戰爭開埠,百多年在中西方交流、碰撞、融會、互變、轉化的湍流漩渦中,一次比一次壯大提升。中西各方對香港的正反作為都如有神助起奇妙作用,也因着不見容於家鄉的難民棄民移民遺民的香港人的努力,香港由「垃圾堆」變「聚寶盆」,舉世親善和讚譽。人類文化矛盾及衝突歷史中,絕少像香港這樣順遂渡過、並且不斷轉危為機的例外。

香港是Paul Romer所講的英國Charter City(特許自由城/自由港),構成英國的世界商貿金融網絡,開埠至1997年由英人佈局及設計、主持及管治,容納全世界的人自由出入,按英國政經及社會系統、法理與規則辦事,提供當年罕有的合理與公正的群己公私關係。世界各地的人來港主要為生存和自由生活,卻創出人間奇蹟。六七暴動觸發港人身份認同和本土意識。但絕大部份港人和Paul Romer、英方及鄧小平一樣,一直都只看到香港的經濟商貿金融專業管治法治,不及其縱深人文內涵及意義。

九七問題40年下來,香港煥發「經濟商貿金融專業管治法治」的文化生命和意識力量,中國和世界開始直面香港縱深層次的政治和人文能量。港版國安法把香港正式提升到國家管治及國際關係層面。香港這本「難讀的書」,蘊藏多層目前世界亟需、尚待發掘的方法及知識,更待勤探開採。

百多年來,當世界其他地方的現代化陷於多重敵友的互毀戰亂中,香港在中西方有意無意的「眷顧」下,建立起欣欣向榮的自由秩序和自理社會。這代表走上一條現代化最穩當、正確的「香港路向」。當今中美、中西關係緊張,世界商貿政經金融和人文環境備受威脅,香港來路「化險為夷」的內外經驗,都是極俱參照價值的人類共同資產。即使即時不起作用,中短期也必發揮商業及文化作用。

「香港館」的展覽內容和「『香港學』大學」的課題,環繞香港來路及其現實意義,可分十部份:(1)香港的開埠及引用英國軟件硬件;(2)中國、英國及世界各地人口移入移出,人物及事件及成就;(3)中國英國對香港政策及歷史過程,如何化解矛盾衝突;(4)香港內部發展,如何化解矛盾衝突;(5)香港化解及利用矛盾的法是怎樣煉成的,「垃圾場」怎樣變「聚寶盆」;(6)形成怎樣的香港人文質素與人文生態,人物及事件及成就;(7)百年香港的政經人文成就與如何化解及利用矛盾衝突的關係;(8)中港關係正正反反各階段,人物及事件及成就;(9)從各種「文化交流及衝突、文明生成與衰轉化、中西方現代化」理論看香港現象的內容及重要性;(10)香港的政經人文成就與如何化解及利用矛盾對當今中西關係及國際關係的現實意義。

期之十年、二十年,中國必再一次找尋出路大方向,可能回歸現代世界正軌。香港這本「難讀的書」,如果有「香港館」和「『香港學』大學」系統化探拓其內容與內涵,累積的方法知識及道德資源,屆時可大派用場。

洪清田
香港學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