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事務局自2011年撥款支持足總推行「鳳凰計劃」及「五年策略計劃」,可是10年過去,本地足運在職業層面未見寸進,立法會帳委會揭計劃大部份公帑用於聘請行政人員,部份年薪以七位數計卻未能提升水平,更難堪是青年代表隊每課操練只得50元津貼作車馬費,交通吃飯也不夠,正規港隊福利已超過十年未作調整,名副其實是肥上瘦下的「掠水計劃」。
記者:曾雁平、禤家民
早批「鳳凰必死」、有多年青訓工作經驗、曾培育陳偉豪、盧均宜等球星的標準流浪總監李輝立指民政局資源錯配,球會及球員完全未能受惠,現在只望足總主席貝鈞奇在新五年計劃獲批後,能撥亂反正。本報一連三日報道足總管治如何崩壞的同時,亦會展望新五年計劃能否有效執行。
審計署第74號報告書狠批足總管理不善,立法會帳委會跟進,經過3次公開聆訊後在7月中公佈報告,指民政事務局經常以不能干預足總為由,未能好好監管足總,縱容董事長期缺席會議,委員會長期運作但缺會議紀錄,招聘違反程序及年報被揭出辯稱宣傳刊物,立法會帳委會指足總「冇規冇矩」,民政局作為撥款機構難辭其咎。
近九成預算請文職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在六月初的公開聆訊指出,民政局在「五年策略計劃」中,每年為足總預留2,500萬元資助,足總至今年3月花9,200萬元開支,聘請27個職位。足總本年度預算為1,960萬,當中職員及相關開支達1,742萬,佔全部預算89%,當中用於推廣計劃經費僅68萬(見附表二),薪金在計劃中所佔比例高得誇張。
「鳳凰計劃」展開初期,足總新增27職位,4個年度薪酬總數為4,800萬;審計署報告資料顯示,截至19年,民政局合共向足總撥款2.5億,員工薪酬總金額達1.4億。民政局推行「鳳凰計劃」原意是希望透過全球招聘專才來港推動足運發展,當中行政總裁年薪超過350萬港元,技術總監及總教練年薪超過200萬,還有過百萬的機構管治總監及足總菁英教練等職位,全部年薪百萬。
足總歷來聘請過三位行政總裁,分別是麥國棟、薛基輔及溫達倫,三人全來自英國,前者上任未夠半年便離任,至12年聘請負責撰寫「鳳凰計劃」的國際體育顧問公司Strategic Leisure,其行政總裁薛基輔接替麥國棟直至18年離任,薛在位六個年度,單是薪酬已超過2,000萬,還未計算其他津貼。
足總高層年薪百萬計,但前線職員及球員在計劃中所得資源極有限,香港U19青年軍每課操練只獲足總50元津貼,球隊在將軍澳操練,住得偏遠的球員來回車費已超出50元,練習後更要自掏腰包吃飯。正規港腳的入選費、出場費等已有超過十年未作調整,至於獎金也有七年未有作出檢討,每課操練只得300元(見另文)。
李輝立早睇死鳳凰計劃
足總過去10年除聘用南韓教練金判坤為港隊主教練兼技術總監,與市場推廣部尚算可交出成績,但其他新增職位卻未能物色合適人選;惟負責撥款的民政局卻未有察覺問題所在,又不斷以政府不能干預體育總會內部運作為由,似為足總管治崩壞作擋箭牌,新五年計劃繼續以此方式撥款給足總。
標準流浪總監李輝立過去多年一直批評政府透過「鳳凰計劃」及「五年策略計劃」撥款給足總,資源完全未能惠及艱苦經營的港超球會及球員:「九年前已預言『鳳凰計劃』徹底失敗,當時已說港超場均5,000球迷的目標沒可能,如達標我就認錯、鼓掌叫好。現在計劃失敗,不是我們說,是立法會揭示足總有多失敗,讓廣大市民知道。」
新五年計劃推行前,民政局派員向球圈不同人士接觸收集意見,但流浪從未獲邀與有關官員、即楊德強等體育專員溝通。李輝立說﹕「我們這種窮球會從來沒見過體育專員,賀歲盃這種大場面出來握手才見到他(楊德強)。他沒去深入了解香港足球,球會需要甚麼?怎樣才可栽培球員為香港隊出賽?」
李輝立指出五年計劃根本就是資源錯配,難令年輕球員有心向足球發展﹕「球會沒受惠,得不到撥款搞青訓,難令香港足球有前景;有天我問一個U19球員,現時青年隊操練車馬費多少?他回答50元,家住天水圍的他去將軍澳操練,車費都不夠,練兩小時,不用吃午餐?最終還是要問父母拿錢。」
球迷組織:要醫大腦
兩個五年計劃已過,今次審計報告及帳委會揭示計劃徹底失敗,李輝立說﹕「足總要檢討,為何大部份撥款用在職員薪酬?而且薪金很不公平,沒貢獻的高層,假期去外遊,很多其他足總職員做得好辛苦,薪金卻好低。」李輝立指新五年計劃仍獲政府撥款,想知有何方法扭轉乾坤:「我想貝生要找多些人幫忙,現任董事只得陳志康一個是球員出身,其餘那些完全不懂足球,這班人是否真能幫到香港足球發展?還是最後浪費納稅人的錢,令到香港足球沒進步還要退步的局面?」他補充已不期望新計劃有資源可直接惠及球會,只望足總協助減輕賽事開支,協助租用足夠球場讓球會安排訓練,以符合新季每隊要營運四隊青年軍的要求。如達到足總青訓準則,球會可獲補貼。
球迷組織「撐場大聯盟」亦呼籲足總作出改善,召集人陳智聰說:「足總的管治其實球迷心中有數,審計署認為問題多,『鳳凰計劃』推行改革,原來只是『肉體』上作出改革,實際上『靈魂』沒有改變,架構上有不同,但『大腦』董事會沒改變,董事會組織有問題,球會董事佔很大比例,但局內沒有球員、教練與領隊的專業聲音提出即時改革,醫醫『大腦』,可能會更貼地。」
多次公開促請足總改組的陳智聰指,足總沒有官方機構應有的警覺性,面對審計署列出14項問題,回應輕輕帶過,令公眾失望:「津貼中學的校董會,可以加入家長、舊生,以至專業人士等不同持份者,學校可以,不相信足總做不到,希望今次審計報告可喚醒足總;如果是正常公司,足總早就關門大吉。」他又指現主席貝鈞奇是好人,願意接納增加持份者、董事退位機制,補選新董事,但一切未有時間表:「我們要求是由零到一,如成功已是突破。接受公帑的足總經過今次事件形象已經到谷底,希望可置諸死地而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