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台灣在疫情下仍處於封關狀態,沒有台灣居留證或國民身份的,都不能像以前自由出入台灣。因為這樣嚴格的邊境管制政策,我們和香港的家人見面也遙遙無期。
感恩台灣已經很久沒有新增個案,所以台灣政府在「邊境嚴管,國內鬆綁」的原則下,今個月推出了刺激與振興國內經濟的措施,重頭炮就是能把一千元台幣變成三千元的「三倍振興券」。
全台灣二千三百萬國民,連剛出生的嬰孩都能領振興券,不用等到十八歲!我們一家五口,上星期帶着台灣健保卡到郵局花了五分鐘排隊,當場繳付共五千台幣,立馬兌換了一萬五千台幣的振興消費券!
拿在手上的三倍振興券製作比我們想像中細緻,振興券由台灣中央印製廠印製,採用達至台灣鈔票之防偽等級,如隱藏字、微小字、螢光纖維絲等,而且每一張皆有獨特序號,可以嚴格管控印製數量。
政府向市民「回水」派錢,對於香港人來說已經不陌生,看到這個振興券製作如此精美,估計要花不少行政費。據說振興券預估總經費約五百億台幣!台灣經濟部推估,振興券預估可創造一千億台幣的消費效益。其實除了振興券,這一陣子台灣的文化部、教育部、農委會和客委會也加碼推出藝FUN券、動滋券、農遊券和浪漫客庄旅遊券。這些都是不同種類,抽籤送給全國人民的消費券,多得讓人眼花繚亂。
消費券發放的方法也很透明,網上申請就可以,就算要親身去郵局領取,花幾分鐘就可以當場領到,大人小孩也受惠。當然沒有完美的措施或政策,當政府直接派錢時被抨擊沒有真正刺激消費,政府派消費券時又被抨擊枉花數以億計的行政費,有些人總愛雞蛋裏挑骨頭,連政府用來放振興券的膠套和信封也批評不環保?
各黨政治角力我不懂,但各國政府在抗疫紓困的政策上高低立見,當我們這些香港台灣人拿着手上那一萬五千元的振興消費券時,已經快要感激流涕,我們真的不敢再有甚麼奢求。
拿到消費券,爸爸就立馬去為三弟買奶粉,令人驚喜的是,這些消費券在台灣的認受性非常高,各種超級市場、餐廳、商店,連夜市小攤也可以用。相比起直接派現金,消費券因為要花出去,不能袋袋平安,讓我們看到市面上有很多市民拿着消費券去買東西。加上很多商家為消費券加碼,鼓勵顧客在店家使用消費券,額外加送不同優惠,令大家更加喜歡在市面上使用消費券。這一陣子,我們也感受到餐廳人流增加,大家的消費意欲都回來了。
其實曾幾何時,台灣在疫情影響下也經歷過蕭條的經濟氣候,可幸這段日子三數個月便過去,隨着學校復課,台灣本地生產的口罩供應穩定,台灣政府也嚴謹封關,在這一劫中,台灣總算保住了。
保住了生命,威脅也逐漸解除,我們才可以再次談經濟、談消費。就像台灣人仍愛就政府各樣的政策中,雞蛋裏挑骨頭,前提是,那隻雞蛋,還未被人一腳踩破。
撰文︰Cass(King Kong 媽媽)
八十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二○一七年五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着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