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材視同性戀為病態 內地女興訴捍LGBT權益

大學教材視同性戀為病態 
內地女興訴捍LGBT權益

【本報訊】被指為中國首宗因書籍涉恐同而出版社捱告的案件今日(28日)開庭。原訴人西西(化名)不滿有大學教材將同性戀視為病態,但限於中國沒有針對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人士)權益的法律,只能迂迴維權,以「產品糾紛」之名,維護LGBT權益。案件自2017年立案後多次延期,西西因疫情未能出庭,呼籲同志社群化身旁聽師「代她出庭」。

江蘇宿遷市宿豫區人民法院今日將開庭審理該案。2016年,西西發現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科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將同性戀形容為「性愛方面的一種紊亂或性愛現象的倒錯」。她多次交涉不果,控告暨南大學出版社及江蘇圓周電子商務公司,指該書存在錯誤、誤導等問題。西西解釋,中國沒有反歧視法或性傾向歧視相關的法例,想打官司要以迂迴的方式來打,「只可以找一個非常奇怪的『產品質量糾紛 』來起訴」。

西西(左)不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將同性戀視為病態。

無相關法律 改控質素不合格

「這樣的法律思路就會導致,無論在立案、當庭辯論和證據的環節,倡導同志平權的內容都會較少。」同樣的例子有2015年大學生秋白狀告教育部一案,雖然起源是不滿教材污衊同性戀,但控告的理據是她向政府申請訊息公開而不獲回覆,與LGBT權益沒直接關係。西西案這次的關鍵同樣不在同性戀,而是法庭認為書籍是否存在內容質素問題。為舉證成立,西西委託專業編輯找出全書包括繙譯、標點符號錯誤在內的72項錯誤。因中國法律規定,當一本書籍的編寫校對差錯佔全書字數逾萬分之一,其編校質素屬不合格;而案件原本的重心——同性戀的污名化內容屬於「知識性差錯」,只佔其中兩項。

旨在公眾倡導 改變社群意識

雖早預料敗訴,但西西認為起訴的意義除了案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公眾倡導。「因為做了很久倡導,不管是學校討論還是民間訴訟,都卡在這最基本的(同性戀是不是病)問題上,無法討論更深的問題。」她曾經與秋白私下發起游說出版社行動,40%出版社願意修改內容,「教材問題肯定會存在,但公眾、社群和出版社的意識會有改變」。

雖今次因疫情在港無法出庭,西西仍希望同志社群能代她聽審:「這一次無辦法到庭上表達我的意見,意味着在庭上倡導同性戀去病理化的空間很小,法官也可能會打斷律師的發言,很希望性少數朋友能到庭上見證,表達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