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是唯一一位獲頒六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的得主。人人喜好不同,你問我,我會說這六部電影未必是她的最好,卻又的確代表了她某個面向,或達到某種藝術成就。
撰文:月巴氏
《投奔怒海》(1982)
「越南三部曲」最終回(前兩作分別是《來客》和《胡越的故事》)。一個日本左派記者的越南見聞錄,直指共產主義的禍害,呼應了當時開始冒現的97問題。
《女人四十》(1995)
一個平凡師奶阿娥的日常,只是她的日常除了老公同個仔以及自己份工,還包括一個患了老人癡呆的老爺。沒有呼天搶地的悲情,有的,是一次又喊又笑的人生感悟。
《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
當《女人四十》有明顯的劇情起伏,《天》片中樂天知命的貴姐,在天水圍就真的過着平凡日與夜,返工煮飯睇報紙以及幫幫新搬來的獨居老人梁歡。真摯,來自真實。
《桃姐》(2012)
由真人真事改編,少爺仔與家傭的故事,觀眾看得投入兼被打動,除了因為許鞍華內斂的處理,亦有很大程度上緣於葉德嫻和劉德華長年積累的感情與感覺。
《黃金時代》(2014)
三小時片長,主角是《呼蘭河傳》作者蕭紅。大時代的一個女子,描寫她徘徊愛與痛邊緣的短暫一生。好睇,但感覺是蕭紅身旁所有人的描寫都比蕭紅本人立體。
《明月幾時有》(2017)
日軍佔領香港,東江縱隊到港營救文人的故事,被指是為主旋律服務的電影——暫且不理這一點,許鞍華沒有過度渲染愛國情懷,反而聚焦於女性在亂世裏的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