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醫療市場一直是公營服務主導,其佔整個醫療市場約七成。隨着人口老化日益加劇,醫療需求不斷增加,縱然政府每年對醫管局不斷增加撥款、不斷擴大服務,但公立醫療系統壓力不勝負荷的消息見諸報端,而且越演越烈。近來新冠肺炎肆虐,公立醫院壓力達到頂峯,如要對症下藥,必須從源頭根治。
政府近年來予醫管局的經常撥款和額外撥款年年增加,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會為醫管局提供共750億經常撥款,較2017/18年度增加35%,錢花了,但問題天天都多,病床使用率超出負荷、公院長期逼爆、醫護怒氣沖天⋯⋯。醫管局作為全港43間醫院、過百間專科門診及普通科門診掌舵人,但管理混亂,資源錯配不到位,規劃不足,掌握不到前線需求,令公營醫療系統長期於走鋼線狀態,瀕臨崩潰。
醫管局的表現有目共睹,政府每年給醫管局的資源「大白象」,成本高回報少,效率緩慢,例如已落成數年的北大嶼山醫院、天水圍醫院,至今仍未能全面啟用,經費又無用於前線,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是相當奇怪,從納稅人的角度是相當氣憤。錢用了但得來的卻是漫長的等候,歸根究柢是醫管局的管理結構問題。醫管局大會成員全由行政長官任命,而大會轄下專責委員會,全部亦都是政府委任及政府代表組成。醫管局大會及其委員會理應對醫管局表現發揮監察作用、評估服務成效、加強運作效率。但多年來「都冇做好自己份工」,即使許多前線醫護人員欲希望反映意見,申訴醫院問題,但礙於委員會內並沒有任何前線醫護的代表,前線聲音永遠也無法上達,有冤無路訴。醫管局大會和其轄下委員會,亦常與政府「打龍通」,雖然前線水深火熱,但在所有醫管局高層眼中和各委員會的會議紀錄中,都是太平盛世,這現象何其諷刺。
要達到改善公營醫療問題,首要是改善醫管局的過度中央集權管理方式,容許前線人員加入醫管局大會,監察管理層,提升透明度。另外,把整個管理架構大大瘦身,醫管局大會下有13個委員會,各醫院又有管治委員會,簡直是叠床架屋,重複累贅,浪費資源和時間,怪不得常人用「開會的局」來形容醫管局。
如果繼續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模式去處理,公營醫療系統所生的病永遠都得不到根治,只會一直蔓延,最終整個公營醫療系統完全崩壞,苦了的只有香港市民。
袁偉傑
仁安醫院護士訓練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