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的那份〈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演辭,可說是中美建交40年來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這標誌着美國國策整體性的策略轉變,對世界局勢及中國發展肯定會有深遠影響。而香港作為世界各地觀照中國社會轉變的窗口,難免會成為焦點。香港人未來幾年在這個新冷戰格局中難免要付出代價,加上國安法,未來幾年香港將會動盪不安。
促成美國及西方調整對華政策,香港可說是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香港經歷過一個特殊的政治進程,百多年來的殖民地身份,避過了種種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不幸。背向中華大地,也面向世界,由滿清閉關鎖國到逐步面向世界,香港都擔當了獨特的中介人角色,促進了社會發展、文化現代化及經濟繁榮。但這種轉變及發展,沒有洗刷掉香港作為一個華人社會的本質。
無論世界大局及國內情況如何轉變,香港作為一個中國人社會,仍保留着深厚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同時發展起來的西方理性文明及現代化社會管理體系,也證明怎樣的制度才能與文明發展與時並進。97年6月30日晚,末代港督彭定康演辭中說,香港是一個「華人社會結合英國人的行政管理」造就的成功故事,這無疑十分正確。正因如此,才能解釋為何有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一方面說不承認所有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就繼續容忍香港的殖民地身份,從而作所謂的「長遠打算、充份利用」,香港才能長期充當白手套作用,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及經濟發展,也促進中西方交流。
六七暴動時,土共一度頭腦發熱,要提早結束香港的殖民地身份,最終還是被北京叫停。必須明白,六七暴動這一推動香港本土身份發展的事件,並沒有同時扼殺香港社會的中國屬性。香港人可能反共抗共,但並不抗中。而且剛剛相反,在強化本土身份的同時,也同時強化了中國人社會的元素。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爭取母語教育這些重要的社會運動,都是在70年代後發生的。在殖民地時代就開始爭取更大程度的民主與自由,除了是世界潮流之外,也是要排除殖民地元素,要更大程度體現香港的本土屬性。這個本土屬性的覺醒,也從沒排除中國人社會這個因素。
中共引發港人「去中國化」
香港前途問題提出後,中共作出種種的承諾及一國兩制的安排,就是要維持原有的香港,要向國際社會保證,主權歸中也不會削弱香港作為中國與世界在某種意義上的共同資產,香港會繼續成為中西接觸的重要介面。當年香港主流意見是想維持殖民地現狀,但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勢頭下,也沒有強烈反抗在得到合理保證下於97年換掉國旗。這也說明就算是百多年來的殖民地身份,也不論中共在建國頭幾十年犯下的連番錯誤,都沒有洗擦掉香港人的民族意識。
但為何到了今天再講這些的時候,會被特區新世代認為當年的港人出賣了他們的未來?為何當年支持過回歸的世代不少也會感到被騙?為何會在中共國力強盛的今天,香港社會的民族認同感變得如此不堪?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一輪調查,18至29歲的,只有4%首先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就算是30至49歲那一代,也只有5%首先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顯然不是他們出賣了中國人這個身份,而是他們作為香港的中國人這個身份已經因為中共的胡作非為而被全面顛覆。
當中共以為大權在我,可以不再理會《聯合聲明》,可以不再為違反《基本法》的承諾而左閃右避的時候,香港就再一次被迫扮演了白手套的角色,但這次卻成為了西方調整對華策略的有力依據。當美國、歐盟、澳紐、日本等國都要為香港的轉變而作出對應,蓬佩奧那份討共檄文就算不突出說香港,香港在其中的份量其實已不言而喻。而把一個英國殖民管治了百多年仍不失中國人社會身份的香港,在回歸後反為變成了一個人人要去中國化的香港,這才是中共犯下的嚴重歷史錯誤。
鍾劍華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