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探源 - 陶傑

溯本探源 - 陶傑

末代港督彭定康抨擊香港特區之女特首,指其為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挪威傀儡內奸季斯林(a quisling figure)。以英語文化之高端,鮮出此率直的譬喻。

查該女特首於一九八〇年入職殖民地政府,其時港督為即將離任的麥理浩。

此姝當年在殖民地香港大學讀社會工作系,轉社會學系。麥理浩是蘇格蘭人,內心也是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左傾份子。來到香港,治理香港的木屋區貧窮,興建居屋、發展醫療福利、免費教育。這一套並不新鮮,仿效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黨首相艾德禮在英國的社會改革。如東倫敦的百年貧民窟,着手拆卸,全國國民保健推出。麥理浩用諸香港,引得廣東大陸難民紛紛游泳偷渡,為中國人三千年歷史建造了一個最安和、繁榮、康樂的理想國。

大學的社會學系,是左翼馬克思病毒之溫床,殖民地大學當然知道,其課程有所調整,以免學生接受共黨思想滲透。但這個系,於英國殖民地的核心利益,還是有衝突的。因此當大陸向港大挖掘統戰,組織大學生北上「認識祖國」,向感性與偏見的一面入手,首選一定是社會學系,其次是中文系,而不會是英國文學系和法律系。麥理浩是情報系統出身,於此當不會不知。

考核政務官,除了筆試,還有面試一關。由印度至香港,方法百年不變:着三數大學土著畢業生精英圍坐,由英國人出題目,任他們辯論,以觀察每人的性格:A咄咄逼人,有領袖之才;B沉穩中和,有協調之力;C竟然沉默寡言,一對眼睛略露陰光。你以為殖民主人會選用A?錯。視乎此一殖民地的長遠戰略,有時用B,有時棄B而用C。

英國殖民主在香港用政務官,查無太多選擇:因為國共的顛覆勢力暗伺在側,要查三代。過分雄辯滔滔思想縝密者,怕有獨立思考能力,萬一他私下去馮平山圖書館翻看英清貿易戰爭歷史檔案之後竟然同情林則徐又如何。太過中國式奴才,不會做事,只懂拍馬屁,英國人又嫌煩厭。因此往往取乎其中,於是形成一批領旨辦事勤奮的技術官僚。

永遠要記着:殖民主義的意義,是東印度公司的船長到了香料群島,將一群猴子企圖改造成類似人的中端動物的人類學偉大工程。彭定康對這個人選不滿,應該調麥理浩那一年選拔政務官的內部檔案來看看。

若鑑貌而遴選,這位女生的眼睛瞇成一線,天生眼神鬼祟,喜側睨,缺少正視。麥理浩這個洋老頭不知是不是對這種亞洲女子別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