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感 - 楊靜

適應感 - 楊靜

學心理學的好友發來一個名叫《人生質量評估》的測試,回答了幾十個單項選擇題後,系統給我一個不錯的分數。欣喜之餘,也被系統附上的分析報告吸引,裏面講所謂「人生質量」分成八九個部分,除了常見的經濟、情感、自由意志等等,還有一條叫做「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是這樣說的:

「或許你並沒有注意到,對環境的適應,這種感受能夠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過得更輕鬆,哪怕是對日常交通搭乘的熟悉,對身邊鄰居和同事臉熟這些小事。這種適應能讓你感到穩定,對當下的生活有歸屬感,還能讓你安心地將精力放在追求更高的人生質量上。」

更年輕一點的時候,總想着單槍匹馬出去闖世界,懷揣的聖經是文藝電影台詞,譬如「我還沒有去過我還沒有去過的地方,吻還沒有吻過的人。」那時非常不理解為何有的人願意原地不動,過一成不變的生活。有段時間也希望過把爸媽搬去更穩定舒適的地區生活,但他們總是表示不必,原因不外乎是不適應當地氣候,或是朋友親人都在家鄉。

最近fb朋友你一篇、我一篇發自己多麼愛香港,多麼不想走,列出一千零一條理由,細細看下去,好像一個癡情的男子/女子,不願告別自己的戀人。那戀人特別嗎,也是特別的。但如果你走多些地方,見多些人,也會發現其他的男子與女子亦有他們獨特的好。可心心念念想着不分別的你,割捨不下的是和這城市多少年來磨合出的默契。

人是熟悉的動物,陌生的人與物會在不知不覺中讓我們警覺與煩躁。在青春的興奮、新奇過去之後,大部分人還是會想抓住一些東西,在漂泊的人生中找一些安全感。有時那些東西甚至可以本質上對人是無益的,有害的,但人還是會沈溺在習慣裏,哪怕被傷害,那也是熟悉的、可控的傷害。

我在當前環境的適應性,系統說,是很好的。看到這句欣慰之餘自然也唏噓,這一種好會有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