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試樽看醫療困境 香港醫學會會長 - 蔡堅

從試樽看醫療困境 
香港醫學會會長 - 蔡堅

新冠肺炎在香港爆發第三波,單日確診高達百人,市民大眾再度陷入恐慌。曾幾何時,市民對於接受病毒測試的呼籲置若罔聞,引致某專家怪罪私家醫生沒有盡力促成「七千五」這個日檢測目標。刻下病毒走遍十八區,人心惶惶,市民紛紛湧到私人診所,要求醫生安排公營醫療的免費深喉唾液測試。可是,供應並未因需求上升而增加。有在將軍澳開診所的同業每天為20名疑似患者測試,用盡試樽時,他向容鳳書診所發傳真要求補給,卻獲告知該處已無供應,並着其向衞生防護中心索取。那位私家醫生遂致電衞生防護中心,查詢是否可以親自到取,但接聽職員只叫他留下電話號碼好讓負責員工跟進。在六天之後,他終於收到衞生署通知,可親身到油麻地胸肺科診所取30個樽。

試樽短缺亦帶來另一個問題。以往深喉唾液的試樽瓶口較闊,現在新補的款式瓶口窄小,長者往往無法將唾液妥善地吐入樽內,有機會令唾液沾染在樽的表面,增加污染風險。我們收到的訊息,樽面沾濕的樣本將不獲處理。為了視力欠佳的長者,政府是否應該有更周全的考量?

政府可推新冠肺炎醫療券

食物及衞生局早前宣佈地區康健中心會提供新冠肺炎病毒測試,無疑將吸引更多人要求測試,包括毫無病徵者。加上有僱主要求居住在確診病例附近的僱員出示健康證明,將令化驗中心負荷一加再加。現在已有因報告出錯而令無感染人士與確診者共處隔離病房,亦看見化驗樽堆滿化驗室走廊的情況,往後當每日需求飆升過萬而令化驗中心出現谷爆,屆時公營測試服務將難逃崩潰之厄運。

我曾在一個電台節目指私家醫生是「孤兒仔」,被社會和政府漠視。儘管有診所因醫生和員工確診而停業;儘管有醫生面對財困而無法繼續經營;儘管有醫生缺乏口罩、保護衣保護自己……全部被視而不見。當陳沛然議員向食衞局局長要求政府向醫生和牙醫發放補助金,他只被敷衍打發,只說「已聯絡了商界」。局長女士是否真正了解多少醫生受影響?他們面對困難苦況如何?我相信她並不知道。

要在這艱難的日子幫助市民和醫生,政府可以推出「新冠肺炎醫療券」。大部份香港市民已因這場世紀疫症感到無限壓力與沮喪;有年輕人因長時間佩戴口罩而長出紅疹、暗瘡;也有基層老人家帶着兩周內反覆使用又沾滿口水的口罩因呼吸道感染到來求診。在現行法例下,他們須在公共地方和交通工具上佩戴口罩,但政府是否有想過這些人士根本負擔不起口罩費用去保護自己?巴士和地鐵公司是否可在交通工具上預備口罩向有需要市民派發?無助匱乏下,處於弱勢的基層人士和長者或會因無力購買口罩而感染新冠肺炎。

香港醫學會在疫境中求變。為繼續向醫生提供持續醫學教育,我們將課程改以ZOOM和臉書直播。可惜不是每個醫生也能採用,尤其是年長的醫生會員。基層醫療指南規定醫生要每年進修30小時才可參與如注射疫苗一類之計劃,本會建議衞生署今年豁免這項要求,好讓醫生仍可在秋天參與疫苗計劃為市民注射。

雖然作為專業人士的我們嚴守社交距離規定,取消了現場講座、體育活動,並安排秘書處職員在家工作,但本會仍留意到有不少人士依然故我,疏於遵守有關規定。酒樓慶祝活動載歌載舞,到頭來演變成群組感染。亦有進行接觸運動者除罩拍照,雖未有確診報告但已留下極差榜樣。

我們支持幾位專家認為豁免20萬抵港人士強制檢疫及測試引發第三波的說法。以檢疫貨運司機會影響食物輸港的說法作嚇唬手段實無必要,這群司機根本需要在內地接受測試。

最後一提,安老院舍爆發感染群組,長者感染的話恐性命堪虞,到訪院舍的醫生也可因此染疫。醫生同業必須謹慎,切實地採取適當措施保護自己。正確使用保護裝備實有必要,也應留意安老院是否設有區域供醫生穿着或卸除保護衣。醫管局社區老人評估小組可巡視院舍,並向其就長者身心理和環境衞生提供意見。
蔡 堅
香港醫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