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以來,值得紀念的日子太多,卻毋忘7月25日捍衛粵語行動,至今十個年頭了。
2010年,廣州市政協提案,趁亞運會把主要使用粵語的廣州電視台改為普通話廣播,引發不滿。與此同時,某些小學要求學生於課外時間也講普通話,講粵語扣分。又有人發現東莞紀念明朝粵籍名將袁崇煥銘牌上的英雄金句「掉哪媽頂硬上」被鑿去。一時激起民憤。7月11日,廣州市人民公園雲集群眾齊唱八十年代Cantopop,模仿香港政宣口號「起錨」為「廣州話起錨」。7月25日爆發大遊行,《蘋果日報》報導近萬人參加,《文匯報》亦指有數百人。其後,香港有所聲援。8月2日,廣東省委書記終於改口風:「我都在學廣東話,誰敢廢粵?」
所謂廢粵,拆穿了,就是忘恩負義。開放改革初期,廣東得風氣之先,全國廿萬輛汽車,佔十萬輛在粵省行走。港商北上設廠,港人北上輸出技術,別的不說,歌影視便以粵語文化為少林寺,港星吃香。千禧之後,你懂的,漸漸穿了褲子不認人。踏入廿一世紀一○年代,直頭驅散。因為廣東話在漢語語系中與普通話距離最遠,粵省一枝獨秀時,專享自家聲氣的電視台和電台,在全中國絕無僅有;到時移勢易,大廣東話主義便頗涉分化之嫌了,豈容得再「我口講我心」?
香港與粵省一衣帶水,大部份市民祖籍廣東,九成人操廣東話,我想說的是,盲目排中並非明智,至少在捍衛母語上,廣東鄉親比我們衝得更先更勇,怎能不支持?我當然知道廣東話屬於方言,但方言不代表唔係母語,很多老人家成世只識鄉下話,難道就沒母語?誰無阿媽生?偏偏普通話發音不準的特區高官不認廣東話為母語,莫非英文才是他/她母語?
十年前,事件暫告一段落;十年之間,畢竟遭暗渡陳倉了──2011年1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政府機關、教育、媒體等界別的人士須使用普通話而非方言。2016年1月起,廣東電視台所有《正點新聞》均改用普通話,其餘粵語節目亦陸續「變腔」,獨剩廣告時段仍偶播粵語,只有生意利益誠實。
在香港,表面雖未受影響,我卻並不樂觀。兩文三語教育,小朋友吃不消,學制考試又朝令夕改。醒目家長送孩子讀國際學校,兼修中英文,但中文,乃專指普通話簡體字,簡簡單單便好。中產以上家庭,新生代由菲傭帶大,番書仔女,英語優先,煲冬瓜其次,不看本地電視不講廣東話,是常有之事。即如輸入法,學漢語拼音法最好,一雞兩味,當練埋普通話。粵語,淪為節目《粵講粵㜺鬼》獵奇捉字蝨(唉㜺),譁眾取寵,下一代怎會認真對待?
我難忘廣東鄉親唱着香港經典Cantopop捍衛粵語文化。我們曾經如此風光。
(隔星期六刊登)